南海最长休渔期带来广东水产市场积极转向—— 产业升级刹住海鲜价格“过山车”
2017-10-30   作者:付伟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稳定农产品价格、抑制农产品价格大幅剧烈波动对农业生产者意义重大。在广东,通过在价格信息、水产品供给和销售等多方面的创新与探索,“史上最长休渔期”之后的海鲜等水产品价格实现“软着陆”,对保护渔民利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已值10月,重重的暑气却仍然笼罩着广州。傍晚,日薄西山。作为闻名羊城的美食街,粤垦路鳞次栉比的海鲜茶肆开始霓虹闪耀,人气指数也逐渐攀升到了一天的峰值。一家酒楼的水族柜旁,伴随着记录客人点单信息的小纸片从机器中被源源不断喷吐出来,曾阿祥手中的小网兜也不停地上下翻飞。东星斑、多宝鱼……林林总总的生猛海鲜被送上砧板、送进蒸笼,开始了它们的美食“涅槃”。

  虽然还是刚刚入职的新人,但谈起休渔前后海鲜销量的“冷热”变化,阿祥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最近生意特别火。”他说,休渔期一结束,海鲜价格就掉了下来,“不用店员推荐,很多食客也会把鱼虾点上满满几盘。”

  8月16日,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史上最长休渔期”结束。近日走访广东多地餐饮、水产捕捞及流通企业,发现在“后休渔”时代,一方面,饿了几个月肚子的市场供给如同弹簧一样出现急剧反弹,部分水产品价格出现下滑;另一方面,伴随渔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水产品价格波动对于从业者收入增减的影响正在由“硬冲击”向“软着陆”转化,这其中,价格指数、网箱养殖、渔业电商等产业转型升级成果,成为刹住价格“过山车”的重要缓冲器。

  稳定流通:用价格指数服务交易决策

  休渔结束,海鲜供货量大幅增加,零售端价格应声而降,餐厅食客自然蜂拥上门。如此“条件反射”似乎顺理成章,不过,在大型水产流通企业,却发现了另一番市场逻辑。

  在华南地区最大的水产交易市场——广州黄沙海鲜交易市场,休渔结束后井喷的货量同样让这里的人气旺了不少。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伴随着一辆辆满载海鲜的货柜车进进出出,黄沙市场的大小鱼档陆续“醒来”。平均每天500吨的交易量和超过1000万元的交易货值,也从这一刻开始飞速“跳表”。

  黄小生扎根黄沙市场已经十几年。“资深鱼贩”的身份,让他练就了准确预判水产市场价格波动的“火眼金睛”。今年休渔期结束前后水产品价格的波动曲线,自然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黄沙市场的一份价格分析报告显示,8月中旬,小水产品和鱼类的大部分品种价格均出现下滑。“少数品种即便是价格上升,幅度也是微乎其微的。”黄小生告诉,“拿销量相对较大的黄骨鱼来说,8月初的价格为31元/公斤,到月末每公斤只略涨了1块钱。”

  对价格的精准预判,让黄小生既能够在进出货数量掌控上游刃有余,也可以投市场所好、及时调整货品结构,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除了在水产行业“泡了”多年的经历,密切关注“黄沙水产价格指数”,也是让黄小生们在市场沉浮中稳坐钓鱼台的秘诀之一。

  “黄沙水产价格指数”诞生于2011年,由广州市物价局与当地高校联合研发推出。指数的基础数据采自黄沙市场内最具有代表性、交易最活跃品种报价,经后台处理、计算得出。凭借数据采集基地举足轻重的业界位置,“黄沙水产价格指数”很快便成为全国水产价格的一支重要“风向标”,甚至有着水产价格“全国看广东,广东看广州,广州看黄沙”的说法。

  而在经历新货井喷带来的一轮“熊市”之后,黄沙市场价格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平稳态势。从8月20日的190.19点至10月1日的189.53点,一个多月时间里,除了9月中旬稍有震荡之外,“黄沙水产价格指数”几乎拉出了一条水平线。在由“广东油气商会”“鱼珠国际木材市场”“广物金属电子商务”等构成的“广州价格指数”集群中,这样的波动幅度显得有些另类。

  “与前几年休渔期前后价格的大起大落相比,现在的市场已经理性了很多。”黄小生分析,其中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当休渔成为一种常态,市场的“生物钟”已经形成。二是消费结构多元的同时供给渠道也愈发多样,“特别是海水养殖,这几年发展迅猛。”

  优化产能:海水养殖成市场稳定的“压舱石”

  广州400多公里之外的雷州,了解“黄沙水产价格指数”同样是吴伟忙里偷闲必须要做的一份功课。作为当地的一名水产批发商,休渔一结束,他的日子就被上足了发条。“黄沙市场有些档口也是我的‘下家’。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吴伟说。

  穿梭于雷州、徐闻、湛江的各大渔港码头之间,寻找品质好、味道鲜的海产品,既是吴伟赖以为生的行当,也是他乐在其中的生活。“我也算是一名‘海淘客’——在海鲜里淘宝贝。”对于吴伟来说,超长的休渔期的确有点把人“憋坏了”,不过厚积薄发的“后休渔期”市场,也让他有些喜出望外。“不仅产品数量更多,质量也达到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吴伟说,马友鱼、马鲛鱼等的个头不仅比往年大了一圈,而且肉质更加鲜美。

  在雷州,如吴伟这样的批发商,上接众多渔民,下连大中城市的批发市场,承上启下的位置,让他们拥有了观察水产品产业链条价值分配变化情况的宽广视角。在吴伟看来,往年休渔期结束后,虽然海产品供给数量直线上升,但价格往往会经历短暂上涨后的大幅下挫,导致渔民不时遭遇“丰产不丰收”的窘境。“不过,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正在越来越小。”他告诉,伴随当地实施减船转产步伐的加快,面对海洋渔业资源总量减少和捕捞成本逐渐增加带来的空间挤压,很多渔民开始从远洋捕捞转向近海或深海网箱养殖,“养殖产出相对比较稳定,伴随着这部分产品的增加,市场也有了越来越稳的‘压舱石’。”

  创新营销:微信吆喝闯出市场新路

  在位于雷州市乌石镇镇西村的海发扇贝养殖专业合作社,迎面扑来的是新鲜水产在阳光曝晒下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气息。与吴伟们的角色不同,对于新鲜水产来说,这里不是简单搬运的中转站,而是产品价值的加油站。

  休渔结束之后,骤然丰盛的货源,同样让合作社负责人李晶晶的微信推送频繁起来。白花鱼干、黄花鱼干、铜钱螺、瑶柱、沙子鱼干、金昌鱼干……众多货品琳琅满目、优质优价还能养生的倾情推荐以及海鲜菜谱的贴心奉上,为这个名为“乌石港渔姑娘”的微信号赢得了一众粉丝,也带来了不少生意。经过几十名合作社成员的同时转发,李晶晶的创意“吆喝”很快便会汇成一场大合唱。而就在几年前,这些人中,很多人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对于社员来说,海发合作社对于他们的“改造”,不仅体现在从“手机门外汉”到“微信推销员”的跨越,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从“打渔者”向“养鱼者”的身份蜕变。

  这些年,伴随北部湾渔场面积萎缩,镇西村渔民收入出现锐减。在这种情况下,李晶晶带领村中姐妹们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雷州半岛率先养起了墨西哥扇贝。经过几年发展,生意越发红火,社员人均每年分红多则六七万、少则两三万。同时,瞅准电商时代蕴藏的机遇,海发合作社还将海产品初加工另一个重点用力方向,“依托本地丰富水产资源,通过晾晒、剪切、包装和品牌打造,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渔民的利益分享能力。”李晶晶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