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重新构建适应社会进步的新文化,但文化遗产一旦消失便不可再生,物质文化遗产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如是。如今文化生态的巨大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4年首创、由南京承办的双年度文化活动——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将于本月底举办的第八届名城会将秉承传统,为解决非遗生态危机贡献力量。
行动中的非遗保护
承载着联通中外、促进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的文化使命,南京名城会至今已走过14个年头。从城市到国际,从南京文化到人类文明,从讨论如何正视问题到探索如何解决问题,14年来,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艰难过程中,名城会从未停下脚步。
2013年5月,南京名城会组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将名城会打造成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具有国际性、机制化、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合作与交流平台。
2014年9月,名城会以“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举办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论坛”。论坛由“发展的复杂性与遗产保护挑战”“遗产保护与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建立新型的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联盟”4个分议题组成,致力于利用教科文组织话语体系和通行规则,推进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示范试点工作,逐步构建一个由南京发挥主导作用的“世界城市遗产保护和传承联盟”,并以《南京宣言》的形式发布。
《南京宣言》认为,当前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带来了威胁。因此,宣言呼吁全世界的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文化建设,深化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创新中的转型之旅
我们要保护什么,我们该如何保护?这是非遗保护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原封不动地继承,在全球化的经济大趋势之下,不仅有因循守旧之嫌,而且会使以小作坊形式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难以为继,唯有创新,才能拯救濒临消失的“活化石”。
何处创新,怎么创新?在2016年举办的第7届名城会中,作为传递文化、促进国际交流方面不可或缺一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板块提供了新思路——南京市委外宣办与长期致力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国内知名公益组织“稀捍行动”联手,发起“手艺创承、非遗复兴—国际设计师南京驻地计划”(以下简称“驻地计划”)。
“驻地计划”以云锦、金箔、榫卯、绒花四项南京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命题设计元素,邀请全球平面、产品、服装、首饰等不同领域的8名国际设计大师和15名青年设计力量赴南京驻地探访,通过研发创造具有城市文化基因特质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激活非遗技艺中的优势资源,共享文化所承载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计划一经推出,立刻引起国内外非遗文化创新传承领域广泛关注与参与。各领域的优秀设计师与学术机构和南京非遗手工艺人们深度交流合作,创造了一批具有南京文化基因特质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吸引了星巴克、帕尔玛之水、佰草集等世界知名品牌嫁接合作,推动实现了南京非遗的资源转化,进一步助力非遗走近现代生活。
剖析非遗生态难题,突破非遗创新瓶颈,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驻地计划”相比于过往一味的自说自话,不但有助于对外宣传的改进和健康发展,而且推动了南京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当代生活相融合,使得南京非遗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期待中的再次起航
2018年5月,南京名城会即将再次拉开序幕,本届名城会非遗创新板块将继承2016年“驻地计划”的创新精神,围绕“创承智造”中国非遗源创成果展以及“起承转合”非遗传承论坛两项重点活动展开。
“创承智造”中国非遗源创成果展聚焦云锦、绒花、榫卯、金箔、折扇、竹编、陶瓷等中华传统非遗技艺的“跨文化”创新实践成果,全面展示从艺术互动装置到实用生活产品,从材料革新到技术改良,从传统造物到品牌合作等全球各个领域的50位顶尖设计师、艺术家及科技创新人士的近百件精品力作,多维度诠释匠心技艺与当代设计碰撞融合下的现代造物智慧和生活美学。
“起承转合”非遗传承论坛则从非遗传承现状出发,聚焦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溯源、再创及资源转化,引领行业风向,引导社会关注,共享创新资源,使非遗历久弥新。论坛将邀请国内外著名院校专家学者、设计师、艺术家等碰撞交流,链接创新资源,引导产业合作,共享社会参与、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的非遗传承发展新格局。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存在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间,为深藏于血脉中的民族之魂输入新时代的氧气,让汲取历史精华的文化之根萌芽开花。新一届名城会非遗创新板块以创新为出发点,一方面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蓝本产品设计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给传统换上现代的新装,另一方面,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增加传统进入现代社会人们日常生活的可能性。拒绝把传统文化束之高阁——名城会正朝这样的方向努力。成果如何,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