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第五批中共福建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派驻永泰县葛岭镇浦边村第一书记——黄廷为的乡村见闻录。
2018年4月3日
乡村是我们永远的根,乡村也是我们永远的痛。漂流在外,不管多遥远、不论多富有,故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永远是维系情感的红丝带。然而,乡村却日渐萎靡、日渐空心、日渐老去……
党的十九大,旷世盛会上,习总书记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前进号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全面描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
乡村振兴给予我们勇气,赋予我们信心,寄予我们希望。
五十多年前,千万知青上山下乡,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而今,中央一声令下,各级驻村干部从繁华都市,挥泪告别妻儿,奔赴偏远乡村,孤独寂寞痛苦心,彷徨徘徊为了谁?
乡村振兴,谈何容易?因为萎靡才须振兴!因为沉睡才要奋起!曾经淳朴的乡村乡亲,日渐遭受外来风气的侵蚀影响;村庄中坚青壮劳力,日渐逃离生之养之的家乡故土。人心涣散,青春不再,曾经乐土,今复何兴?
驻村干部之艰难、困扰,比知青更甚。
乡村振兴给了乡村机会,更给了青年机遇。有言: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使命,赋予了这句话新的内涵:青年兴则乡村兴,青年强则乡村强!乡村兴则国兴,乡村强则国强!
在党的十九大的召唤下,无数驻村干部赶赴乡村的同时,千万有志青年亦立志乡创!乡村是你的,也是我的,乡村振兴有你的努力,也有我的责任。乡创任重而道远,但因有你的同行,苦中亦可作乐,难中也能攻坚。
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个振聋发聩的声音,时至今日仍然管用。在这个广阔天地里,你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展现自身的价值,完满自我的人生。
未来几十年,是乡村振兴的几十年,是乡村大舞台主导时代的几十年。而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回归回流。你们的回乡创业,赋予了乡村振兴丰富的内涵和活的灵魂。
青年返乡乡创,是国之幸、乡之幸、家之幸,亦是驻村干部之幸!
因为有你同行,乡创路上不再孤单!
2018年4月23日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日益重视,政策、资金、项目大幅度向“三农”倾斜。各级还选派驻村干部、包村干部和挂村领导来指导和帮助农村建设发展。
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8年又连续十五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新时代建设乡村、振兴乡村的总要求。2月4日公布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振兴乡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方向。可以说,当下农村建设发展正处于一个黄金时段,农民生产生活正迎来一个幸福时光。
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乡村的乡亲们来说,体会最深的大概莫过于近年来各级扶贫力度的加大,以及逢年过节,对困难群体络绎不绝的各种慰问。
农村困难群体包括精准扶贫户、低保户、五保户等。对这些困难群体,党和国家有相应的帮扶政策,但这些政策能否用好用到位,却需要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动一番脑筋、下一番功夫。
曾有新闻报道:西北某地,帮扶责任人买来羊崽送给贫困户,以期帮助其通过养羊脱贫致富。时隔一年,再访贫困户,却见其依然家徒四壁,那些本想用来助其脱贫致富的羊崽,却被其悉数吃进肚里,令人哭笑不得。
类似的例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某村有户精准扶贫户,一家母子三口,母亲已86岁高龄,两个儿子正值四五十岁的壮年期,且好手好脚。在未列入精准扶贫户之前,但凡有乡亲雇这家两个儿子上山采青梅采柑橘,他们都欣然前往,自食其力。自从列为精准扶贫户,每年各级慰问金都是一笔“不菲”收入。现在他们“轻易”不干活,就连村部出钱请他们去打扫卫生他们都不去,成天在家睡大觉。
睡大觉还算好的。哥哥有轻微智障,不知钱为何物,因此,只要慰问金一来,就被弟弟廖某拿去赌博, 不输个精光不罢休!有一次,县民政局拿着物资来慰问,他还挺不乐意,扬言:“以后没拿钱的就不要来了!”为啥?因为钱可以拿去赌呀!
去年年底,福州两位企业家来村慰问,村里安排了一些贫困户以外的、确有实际困难的乡亲作为慰问对象。谁知第二天,弟弟廖某竟然打电话质问村主任:“为什么这次慰问没安排我?我要找你麻烦!”显然,在他心里,政府慰问给钱于他是理所当然的!不给?不行!
如今,好吃懒做的兄弟俩却过得很滋润,因为每年都有不少慰问金。实在没钱,据乡亲们说,他们每年也有青梅和柑橘卖……尽管他们没种……
更过分的是,有一次兄弟俩跑去赌博玩耍,将86岁老母亲扔家里饿了几天,都饿哭了。如此扶贫究竟扶出了什么!
当扶贫扶出了懒、等、靠、要,扶出了智巧机心、心安理得,甚至是理直气壮,却扶丢了“志”、扶没了“智”,这样的扶贫有何意义?不但没意义,负面影响还十分大。试想,一天到晚不干活,政府却拿着大把的钱养着他们,这让那些辛勤劳作的乡亲们怎么看、怎么想扶贫政策和乡村振兴?而要想让这种贫困户脱贫不返贫,似乎只有政府持续拿钱供着这一条路可走!
因此,近年来,国家将“扶智”“扶志”定为扶贫的重要内容。不“扶智”,尤其不“扶志”,给再多钱物都无济于事。
这不是小问题,这是各级都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乡村振兴无从谈起!
2018年4月29日
这个时代是乡村的时代,也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舞台,而主导时代的“三农”则渴盼扶贫“三大项”:政策、资金、项目。
当扶贫工作队或挂村领导、包村和驻村干部来到村里时,乡亲们最关心的莫过于,有什么扶贫政策?能给村里引进什么资金、项目?
其实,扶贫并没那么简单,政策也并非都能稳稳落地,资金项目也并不是一引了之。那要怎么样呢?原来,扶贫也有其“三部曲”。
扶贫“三部曲”,简单讲就是:启发自觉、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为什么将“启发自觉”放在第一部呢?因为农民生存不易,大部分要靠天吃饭,依赖市场等,所以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饱受诟病的紧守一亩三分地、缺乏长久打算的“小农意识”。
除此之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急功近利、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智巧机心也已悄然侵蚀了天然本真的乡村净土和淳朴敦厚的乡亲心灵,这使乡村变得日益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不首先做启发自觉的工作,雪中送炭容易送出问题,锦上添花可能添出毛病。扶贫扶出了懒,扶出了等、靠、要,扶出了心安理得,扶出了理直气壮,扶出了争名夺利,扶出了怨声载道,都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具体体现。
那么,何谓“启发自觉”呢?简单讲就是通过做工作,使大家自觉自愿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启发自觉”又分三个层次。
一是建强班子。采取个别谈心、集体座谈、会议讨论等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村干部的心思统一到建设发展乡村上来。再针对性地出台相关制度加强管理,以具体的建设发展事业凝聚人心。
通过这些举措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强化他们在其位谋其政、实实在在为乡村乡亲干事创业的事业心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把班子建设成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集体,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当然,这些工作做起来相当有难度,毕竟人在一种环境下待久了,一时半会没办法适应突然改变的环境。但这些工作又至关重要、非做不可。因为,对乡村来说,村干部就是“关键少数”,把这些“关键少数”“领头羊”的问题解决了,事业就成功了一半。
二是带好队伍。采取上党课、组织党员学习、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评先评优等形式,凝聚党员思想,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的信心和勇气,使每名党员骨干都成为一面响当当的旗帜。
从乡村情况看,党员骨干都有一定的荣誉感和积极性,适时有效地持续激励,将产生不可小觑的巨大力量。同时,党员队伍的求真务实、积极向上,又将极大地影响和带动普通群众,产生更大范围的聚拢和力量。
三是发动群众。所谓“上风下草”,只要村两委班子、村干部、党员骨干能够起到很好的率先垂范作用,群众自然会响应。这就是上层像风一样吹向哪里,下层就会像草一样紧紧相随的道理。
具体举措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先进村,使乡亲们看到差距、找到不足,思考为什么同样是乡村却产生这么大差别,这样能够激发大家想建设、兴建设的渴盼,从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大家开展清整村庄卫生等志愿服务,使大家憋着的那股子劲化为实际行动,这就为之后建设发展全面铺开时,凝聚集体力量群策群力打下良好基础。
还可开设乡村文化大讲堂,邀请一些学者、领导、以及当地的乡亲充当授课人,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传统文化的学习宣扬以及乡土历史乡土故事等作为授课内容。先从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开始,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慢慢渗入相关政策法规等内容,对乡亲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将大家的思想紧紧凝聚到乡村振兴战略上来。
启发了自觉,人心齐了,事情就好办了,便可进入第二部:雪中送炭。
既然是扶贫,总是有贫的地方需要扶。比如村集体“贫”,个别困难户“贫”等。因此,消除这些“贫”就是继聚拢人心后最紧迫的工作。
将这第二部叫作“雪中送炭”,不仅因为贫困村、贫困户有急需,还必须扶贫时切实送出贫困村、贫困户所需。
给钱给物只是最初级最直接最简单的扶贫模式,“扶志”“扶智”才是扶贫最应该做的大量工作。扶起了“志”、扶出了“智”,“贫”自然就消失了。
“扶志”“扶智”有许多的方式方法,三言两语无法详尽,将在今后再作进一步探究解读。
同时,在引进资金项目时,必须要遵循以农为本的原则。即以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本,比如从修复水毁的小河渠小道路、修建机耕路、安装路灯、修建村道等基础设施做起,优先解决生产生活急需,这样的扶贫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如果在生产生活急需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贸然建设一些小公园等“增强乡亲幸福感”的项目,不但幸福感增强不了,反而会被指为“形象工程”捞政绩而饱受诟病。
雪中送炭做好了,即可进入第三部:锦上添花。
习总书记强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乡村有乡村的美丽、有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说,建设乡村不是改造,而应该是修复。
就是要依据乡村的自然景观,寻找蕴藏其中的特色亮点,不做大刀阔斧的人为改造,而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做一些锦上添花式的细微改进,保持原汁原味,展现自然之美,使乡村有乡村的样子。
这些锦上添花的建设也许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却必须花费大量的心思,可以说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有时甚至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持续接力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下,有些人,包括广大乡亲、党员骨干、甚至上级选派的农村工作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误区,即:期盼着引大资金、上大项目,却完全没有考虑乡村的特点是什么,乡村需要的是什么,真正适合乡村的又是什么。盲目地大干乱干,只会将天然淳朴的乡村摧毁。当一个各类项目繁多、距离自然渐远、不伦不类的乡村矗立在人们面前时,哪还有半点乡村的模样呢?这是值得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人们深思并力避的重要问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乡村振兴的潮流势不可挡。一切投身于“三农”事业的有识之士,都必须通过“三部曲”的洗礼,使“三农”顺利引进“三大项”,使政策落地、资金生金、项目开花,只有这样,才能将我们的乡村真正建设发展成为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