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大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大商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以下简称“郑商所”)先后发布消息称,玉米期货期权(以下简称“玉米期权”)和棉花期货期权(以下简称“棉花期权”)立项申请均已获得证监会批复同意,这也意味着继豆粕、白糖期权后,我国又将迎来两个农产品期权品种。
玉米期权目前已具有较为成熟的标的市场。玉米期货上市以来,国内主要的贸易、加工和饲料养殖企业均已参与玉米期货交易,一些玉米企业开始使用期货点价方式开展贸易活动,玉米期货功能不断深化,市场日益成熟。随着近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玉米现货价格走向市场化,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增加,涉农主体避险需求增强,玉米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大幅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大商所玉米期货成交量1.3亿手,在FIA公布的全球农产品期货期权排名中位居第二位,参与客户达29万户,单位客户日均持仓量占比42%。
棉花期货也同样具备成熟的推出期权的条件,作为纺织大国,我国棉花产量和消费量位居世界前列,市场规模大,产业链企业多,现货基础好。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17至2018年间,我国棉花生产量为613万吨,净进口量为114万吨,消费量为817万吨。棉花期货自2004年上市以来,市场参与度不断提高,功能发挥不断深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期货品种之一。
由此看来,玉米期权和棉花期权上市的标的市场基础和客户基础条件均已具备。此外,2017年3月31日,大商所上市了我国首个商品期权品种——豆粕期权,郑商所也于去年4月19日推出了白糖期权,这也为两家交易所顺利推出玉米期权和棉花期权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业内人士指出,推出玉米期权和棉花期权,有利于进一步拓宽我国衍生品工具体系,为涉农企业和相关主体提供新型的风险管理工具,提升我国衍生品市场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永安期货长春营业部总经理金东升表示,“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试点连续三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期货公司也在积极开展‘保险+期货’、场外期权等试点。但目前该模式只能通过场外期权对冲风险,存在对冲成本高、流动性低、风险高等问题,试点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受到限制。如果玉米期权上市,将为场外期权提供定价参考,保险公司也可以直接利用场内期权来管理风险,进而降低对冲成本,提高运转效率,优化项目流程,推动‘保险+期货’试点持续发展。”
而我国棉花产业链主体,尤其是中下游贸易商和轧花厂,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抗风险能力较差,人才和资金相对缺乏,更适宜利用棉花期权管理价格风险。所以,棉花期权的上市能够更好地满足产业企业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避险需求。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证监会相关要求,做好上市的各项准备工作,优化规则制度体系,有序开展仿真交易,持续推动市场培育,确保玉米期货期权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按照证监会相关要求,完善合约制度设计,加大市场培训和投资者教育,做好技术系统的测试,开展棉花期权新一轮仿真交易工作,做好棉花期权各项上市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