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2018-06-21   来源:东南网

 

古人云:“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出虫”、“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至者,极也,夏至就是夏天到了。从这一天起,一年里最热的伏天就开始了。夏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在古代,夏至不仅是带有显著气候特点的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避暑消夏的节日——夏至节。那么,夏至是如何得名?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古时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疫疠、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

【夏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初候鹿角解——意思是说鹿角上的粗糙表皮开始褪去;二候蝉始鸣——这个阶段,知了开始躲在树荫里鸣叫;三候半夏生——说的是半夏这种中草药开始出苗。因为这个时候夏季刚好过了一半,半夏草因此得名。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江南一带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