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11日讯(福建日报 刘必然 陈俊毅)漳平市溪南镇大山深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东湖村。错落有致的清代民居,青石砌成的古桥、古道都在无声诉说着百年历史变迁。27年前,村团支部发动村里青年成立为村民尤其是老人义务办事的跑腿社。从此风雨无阻,接力传承至今。
不久前,70多岁的五保户张西珍因脚部痛风不适,跑腿社社员张金周听说后,马上开车送老人到漳平市第二医院就诊,未收取分文费用。
“跑腿社人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但‘不向乡亲收一分钱、不拿村里一分钱’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张金周说,跑腿员的接力“跑腿”,为东湖村“跑”来了良好风气,“跑”来了龙岩市平安和谐村居。
东湖村位置偏僻,过去村民去城里办事极不方便。一些乡亲不会说也听不懂普通话,办一件事要来回几趟。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村里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办事更是困难。
1991年8月,时任村团支书的张灶木组织34名青年成立跑腿社。在当年村部里,上墙的跑腿社承诺书依然清晰可见: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急需解决的问题。
令张灶木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跑,就跑过了27年。在张灶木看来,当时创办跑腿社的初衷很简单,就是为村民服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今,张灶木依然活跃在跑腿社一线。
孤寡贫弱等困难群体是跑腿社的重点服务对象,主要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缴交各类款项、存取钱款等。目前,在东湖1200人口中,常住人口约6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00多人。
跑腿社的管理也与时俱进。经过调整和规范,整个东湖村按莲花扇形划分为若干网格,组建10个跑腿服务点,各扇形点群众从本片区推举一名村干部跑腿员、一名党员跑腿员和一名志愿跑腿员。扇形点内有哪些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每位跑腿员手中都有一本详细“台账”,不用困难群众上门,跑腿员就会主动帮他们往集镇和城里“跑”。
“当时条件有限,服务范围小,做的事比较简单。现在交通发达,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帮大家做更多事。”张灶木欣慰地说。
现在当面对诸如农村建房用地审批、支农惠农资金领取、新农合、民政优抚等事项时,跑腿员可通过微信、电话,第一时间把“菜单”接下,并帮村民“跑”。村民家中有“红白事”,他们也帮忙张罗。目前,跑腿社有近50人。
“有时事情很琐碎,像帮老人充话费,很小的事情,但对老人来说却是大事。”张灶木说。
去年,镇党委将东湖村跑腿社纳入党建工作示范点,“跑腿”的优良传统也从东湖村向周边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