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黑希望这门手艺能得到传承
篾匠、打铁匠、补锅匠……曾经日常生活中的匠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可在安溪县西坪镇后格村,66岁的林黑老人一手篾匠绝活,仍挥洒自如。从父辈那里学会竹编技艺起,至今他已做了54年。
工具简单 技艺复杂
近日,来到后格村林黑老人家中,看到一条条篾片、篾丝在他手中上下翻飞,旁边错落放着竹篮、背篓、簸箕等竹制加工品。老人年纪虽大,但耳聪目明,介绍起竹器来如数家珍。
林黑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篾匠,他12岁跟父亲学手艺,凭着一只竹篓、一把篾刀,就在后格村及周边村庄闯荡。50多年时光里,他把一个竹海世界编织得异彩纷呈。
“跟父亲学了一些基础方法后就自己琢磨,刚开始,一天下来,双手基本上血肉模糊。现在,你看我这双手,这么多年,好了又伤,伤了又好,全是老茧。”林黑伸出粗糙得像枯树皮的双手,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老茧一层又一层。
“想要当个好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劈成各种各样的篾条。”林黑告诉,竹制品编制过程繁琐:选竹、断竹、劈竹、起皮、抽丝、打眼、做底、做壁、扎架、绕边、扎丝、锁口等,要经过十余道工序。比如,编制一个背篓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个小时。
精湛的手艺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使得林黑加工的竹制品远近闻名,很多人慕名而来,请他去上门做活。他编织的竹制品数以万计,有的竹制品使用了两三代人还在用。随着年龄增长,他不再出门揽活儿,一般都在家里编织用具,让家里人拿到集市去卖。
传承百年 恐难延续
竹器曾风靡一时,几十年前,篾匠这个行当还十分吃香。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竹制品慢慢淡出市场,这门手艺已很少有人学。
林黑介绍,听老一辈的人说,后格村加工竹制品已有200多年历史。村里以前盛产竹子,因此也“盛产”篾匠。他记得,几十年前,村里就有篾匠数百人,多数家庭依靠竹子和竹制品生活养家。
“如今,竹制品已被塑料品所代替,挣钱门路也多种多样,不少篾匠已不再依靠编竹器挣钱。”据林黑保守估计,现在村里还在坚持这门传统老手艺的篾匠,只有十几人。他之所以能坚持做到现在,除谋生外,就是难以轻易放弃做了几十年的这门手艺。
“我们这辈过后,或许就再无人会做这些乡村味极浓的东西了。”林黑说,孩子们都不想学,一是加工竹制品赚不了钱,二是年轻人都不愿干这种慢活,随随便便外出打个工收入都比做篾匠高。
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能找到一个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说,只要有人愿意跟他学,他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竹编技艺传授于人,“一门传统技艺若能得以传承,也是对我们手艺人的一种莫大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