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保护生态资源又给村民带来可观收益的“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如今在武夷山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自古便有稻田养殖稻花鱼传统的武夷山,福建省农科院生态研究所近期与企业共建国家绿肥体系“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将水生绿肥红萍引入“稻花鱼”系统,示范推广“稻萍渔”种养模式。
3月4日和3月20日,在科技特派员黄世勇的指导下,武夷山市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分二批将红萍放进水田里扩繁。从此,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稻鱼综合种养升级为稻萍渔综合种养。不仅增加了红萍,也将“鱼”扩展为“渔”。
据国家绿肥体系岗位科学家应朝阳介绍,红萍不仅是传统绿肥,还是优质的饵料,把红萍引入“稻花鱼”系统,既可以做稻田绿肥又可以提供稻花鱼的部分饵料,能够有效减少稻田施肥量,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
从“鱼”到“渔”,一字之差,区别却很大。稻田里的收益来源不再局限于水稻和稻花鱼,还增加了泥鳅和田螺。
从小便在田地长大的省级科技特派员、武夷山市农业局种子管理站站长黄世勇,对检验稻田是否生态有一个妙招:“晚上用手电筒照一照,泥鳅多不多就知道了。”
按照去年合作社稻田的生态条件,黄世勇估算,一亩田大约可以产30公斤田螺和5公斤泥鳅。“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一亩稻田可以多赚一千块钱。”4月3日,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树兴说。目前,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300亩稻田。
岚谷乡地处武夷山脉南麓,生态条件好,森林覆盖率超过85%,自古便有稻田养殖稻花鱼的传统。2012年,岚谷乡横墩村村民张树兴流转300亩农田,于2013年年初牵头成立了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改“先放鱼苗再打田”的传统稻花鱼养殖方式,张树兴采用坑沟式养殖法,不仅可以保证鱼苗不受白鹭的掠食,也可以在有效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基础上,促进稻花鱼的生长。
“稻鱼共生”种养模式既保护了生态资源,又给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据统计,2018年,岚峰稻花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收获8万多公斤“鲤鱼米”和1万多公斤稻花鱼。得益于在2017年“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论坛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创新大赛和优质渔米评介活动”获得“优质渔米评比金奖”,“鲤鱼米”售价整整翻了一番。总结5年多来的成绩,张树兴用20个字形容:“同样一亩地,种出双效益;同样一斤米,卖出好价钱。”
“稻萍渔”种养模式,能够更加体现生态的效益。“从这个月下旬开始,田里便有钱收了。”黄世勇说。据了解,4月至7月,是泥鳅、田螺的收获期。8月起,则是“鲤鱼米”和稻花鱼。(裴礼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