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小水电是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利部启动的绿色小水电站创建工作,成为改善生态、惠及民生、振兴乡村的有力抓手。导刊自今日起开设《绿色小水电》栏目,重点报道典型地区及典型小水电站在转变理念、创新举措等方面推动小水电绿色改造的经验与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借鉴,以推动整个小水电行业转型升级,走上生态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月,全国农村水电绿色改造现场会在永春召开,以永春等地为典型的“加强生态流量监管、保障生态用水、修复河流生态”的福建经验,得到肯定与推广。
永春1930年建成第一座水力发电站,装机只有5千瓦,虽小,但开了永春农村水电建设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中期,永春开始大力发展小水电,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小水电之乡。
从全国小水电之乡,到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的策源地,再到现今全国农村水电绿色改造的典型,在长达近70年的时间跨度中,永春县一直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下好小水电发展的“先手棋”,如其名一样,让农村水电发展“永葆青春”。
绿色改造 农村水电发展与时俱进
永春位于福建东南部,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流75条,年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2.32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1.9万千瓦。
新中国成立后,永春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兴建了一座又一座水电站,曾被周恩来总理赞为“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1982年,国家决定开展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永春名列100个试点县榜首。
通过多年持续发力,永春小水电发展由小到大,由独家办电到多家办电,从单区域办电到跨区域办电,从就地消化到联网发电,成为我国小水电发展的先行者。至2015年年初,永春共有小水电站220座,装机容量11.49万千瓦,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均发电4亿千瓦时,产值1.3亿元,利税总额1300万元,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发展。
不能否认的是,小水电是点亮山乡的“第一根火柴”。但由于水能资源开发程度高、水电开发早存在历史局限等原因,永春与很多地方一样,水电站建设未能充分考虑河道生态用水和生态下泄流量,造成厂坝间河道减脱水,一定程度影响了河流生态和景观。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永春因时就势,认真按照福建省水利厅的指导,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水电绿色改造,着力解决部分小水电造成的厂坝间河道减水脱流问题,做到社会得生态、河流得健康、百姓得实惠、电站得效益,连续四年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位居泉州市第一。
随着时代进步,永春农村水电发展与时俱进,正从片面强调水资源充分利用向全面统筹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从注重小水电开发向注重综合效益统筹转变……今年1月,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带队到永春县考察小水电绿色改造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那么,永春农村水电发展获得众多点赞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
率先试点 老旧水电站“全身而退”
“只有改变河流开发理念,报废退出部分电站,才能减少减脱水河段,增加河道流量,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促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永春县水利局局长郑双伟说。
2015年,在跻身福建省首批2个水电站退出试点县之后,永春大胆探索,摸索出有效的小水电退出机制。永春以桃溪流域的18座水电站为试点,分类提出“限制、调整、退出”3种处置方式。对于河流脱水段较长的电站由发电运行转为季节性生态运行,保证河道生态流量;对有水库调节能力的水电站通过水库科学调度蓄丰补枯,维持枯水期河流生态流量;对于影响生态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电站坚决退出并予以拆除。
小水电站“退出难”一直是各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但永春迎难而上,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根据电站装机容量、建设年限、发电量等实际情况,委托第三方评估公司采用收益法进行科学评估,规范签订补偿合同,共发放了补偿资金2000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小水电退出。”
2018年6月,永春进一步加大小水电退出力度,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力争到2020年,基本消除水电站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有效解决水电开发造成的河道减脱水现象,基本修复河道生态,实现小水电转型升级。
目前,永春220座电站中,已退出38座,限制运行1座,调整运行2座,增加了40公里河道生态流量,惠及农田灌溉5000多亩,解决了1.2万人的用水矛盾,做到了社会、群众、业主三满意,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受益。
创新机制 生态电价带来多方共赢
在加快小水电退出的同时,永春还出台了水电站转型升级激励办法,率先探索生态电价补偿新机制,对卿园、五一、五二等3座电站,根据其新的发电量和成本,重新确定上网电价,相应上调0.05元每千瓦时作为生态电价。
从福建省水利厅获悉,这3座电站为了河流生态,由发电运行转为生态运行,减少了发电量,通过提高其上网电价,补偿了电站因运行方式调整而减少的发电量损失。这种用生态电价机制推动河流生态修复、落实生态流量,是永春创造性落实小水电转型升级的新机制。
2016年年初,卿园等3座水电站生态电价获批,累计落实补偿资金293.7万元,有效发挥了生态电价的杠杆作用,促进了河道生态流量的落实。
此外,落实最小生态下泄流量也是永春农村水电绿色改造的重要抓手。将多年平均流量的10%作为全县水电站最小生态下泄流量的核定标准,推进146座水电站下泄流量改造,完成了76座监控装置的安装,并与省生态环境厅实现联网,每15分钟发送1组流量数据,确保生态流量有效泄放。
融合发展 “变废为宝”促进绿色崛起
“退出一座小水电站,其难度不亚于新建一座!”但在永春,小水电站不仅“全身而退”,更“变废为宝”,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永春县桃联、桃源水电站,文艺气息扑面而来。电站厂房经过“再创作”,变身为一家内设咖啡馆、书吧、茶舍的“6982馆”,馆内原始墙面、调速器、原水电站设备等作为装饰物件保持了原貌,既有文艺气息,又透着“工业风”。
桃联电站建于2004年,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发电量102万千瓦时,产值30.6万元。经收益法评估,政府补偿桃联电站122.7万元后退出运行。退出后,渠道仅保留少量灌溉用水,绝大部分水量进入主河道,恢复桃溪5公里主河道流量,河水溢坝增加河水曝气,获得修复生态、提高水质、美化环境的生态效益;同时,厂房与桃源电站一起改造为网红咖啡馆和书屋,成为居民的一处休憩场所。
郑双伟告诉,咖啡馆和书屋之所以命名为“6982馆”,是因为“69”“82”代表着永春水电发展历程中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69”代表1969年,永春被称为“全国小水电的一面红旗”;“82”代表1982年,永春成为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的策源地。“6982”记录了永春水电曾经走过的光辉足迹,也展示了永春水电团结进取的协作精神。
在“变废为宝”的同时,永春“锦上添花”,积极推进水电站增效扩容,先后实施了12座电站,增加装机容量2275千瓦,年新增发电量1738万千瓦时;实施绿色电站建设,恢复了厂坝间河流形态,保护了绿地植被,实施了厂区、防洪堤绿化美化,提升了电站及周边生态环境。2017年12月,龙门滩三级电站、湖洋电站上榜全国首批绿色小水电站名单。
结合电站绿色改造,永春还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产业,埔头电站厂房开发成水电站展馆,展示水电科技;桂洋下岸、水尾林电站退出促进瀑布景观恢复,建设7D玻璃桥;三岭电站通过大坝生态泄流增加河道流量,促进山歌小镇建设……
农村水电的绿色改造,有效带动沿溪地区发展个性化休闲旅游,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2016年永春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县旅游收入从2012年的1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0亿元。
发展、改革、创新……全国小水电发源地永春,以绿色密码为钥,仍奋力引领中国小水电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