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莆田艺博会上,手艺人在制作竹编工艺品。
近年来,随着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作为重要旅游资源获得关注。
截至目前,莆田共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1个,国家级项目10个,省级项目49个,市级项目254个,项目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
今年初以来,“妈祖爱·元宵长”文化旅游月、“莆阳非遗民俗市集”搬进“艺博会”、体育赛事开幕式展非遗等多种形式的文旅结合活动,展示了莆田在非遗旅游开发领域上的良性探索。立足本土特色,“非遗+展会”“非遗+演艺”“非遗+庙会文化”等“跨界”模式在莆田落地并持续发力。
非遗+展会 好风凭借力
当非遗遇上旅游,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赏工艺美术、看民俗表演、吃当地美食、学传统技艺……将非遗植入旅游业态,既让非遗“活”起来,也为工艺美术、节假旅游注入新动能。
4月29日上午,以“匠心两岸,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在莆田工艺美术城开幕。在阳春白雪的工艺大赏之余,面塑、泥塑、草编、竹编、刺绣、糖画、扎染、土陶、制蒸笼、踩高跷等具有莆田特色的非遗民俗特色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展现出莆仙人民历久弥新的生活气息。
据统计,“五一”期间,参观莆田工艺之旅“艺博会”展区的人数达27万人次。第十四届艺博会首次将工艺文化和旅游以及传统民俗同台献艳,实现跨界融合,成绩亮眼。
好风凭借力,非遗文化如何借助展会“飞”起来?“以往公共文化服务主要集中在展览、演出、非遗推介、艺术培训等几个传统系列内容,现在更多地要考虑立足于非遗、民俗等文化资源,通过转化、整合和打磨,将他们融入旅游板块里,实现多赢。”莆田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国平告诉,得益于多年的文化遗产日和民俗市集的办展经验,今年的“五一”非遗展围绕现有的非遗、民俗资源进行整合策划推出,在文旅结合方面做了成功示范。
随着“互联网+”的延伸,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化,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环境,衍生出融入现代生活方式的产品,成为非遗传承人或者非遗文化传播者的又一课题。
4月27日至5月12日,在莆田市古谯楼莆阳书房中,一场以“妈祖带路”为主题的文创展展出了抱枕被、T恤、木尺、文件袋、手表等主题文创产品。与以往妈祖主题相关的展览所不同的是,这是一个迎合年轻人的文创展。福建省创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设计师陈晓昀告诉,团队把妈祖这一传统的信仰和当下的潮流相结合,主打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路线。
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已然在全市范围布局。在全省“全福游 有全福”旅游品牌推广战略下,“五一”期间,莆田文旅局特别推出“工艺之旅”“莆阳民俗”“美丽莆田”3条精品工艺之旅旅游线路,拓展了“五一”小长假旅游新方式,借此推动莆田全域旅游发展。据莆田市文旅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湄洲岛景区、九鲤湖景区、莆田工艺美术城景区3个监测景区接待游客31.52万人次,同比增长30.41%。
第十四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现场
非遗+演艺 他山之石可攻玉
密密麻麻的演出计划表、培训课时表、展览活动安排、艺术扶贫计划……走进荔城区文化馆,每年有数十场文艺演出活动在这里编排。“百姓舞台就是要演给群众看,荔城区去年举办演出、展览、对外交流活动达近百场次,其中非遗类项目占1/3以上。”荔城区文化馆馆长黄金梅介绍说,诸如莆仙戏、十音八乐、木偶戏等曲艺类非遗、民俗项目本就以商演方式“走市场”,也容易找到流量入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张艺谋、王潮歌等导演打造的“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就将非遗元素成功融入旅游市场,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莆田要挖掘非遗“宝库”打造实景演出也具备了条件。
每到周末,在湄洲妈祖祖庙天后大戏楼里,随着船老大一声吆喝,一台融合湄洲及莆仙特色的赶庙会、摆棕轿、游花灯、莆仙戏、十音八乐、渔家劳作、民间习俗、俚歌说唱、妈祖信仰等元素的大型室内歌舞秀《祥瑞湄洲》都会如期上演。自2016年6月开演以来,《祥瑞湄洲》就惊艳四座,共演出120余场,观演人数约2.7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79.7%,一度吸引游客为观赏演出而夜宿湄洲岛。
湄洲岛妈祖祖庙董事会副董事长庄美华表示,《祥瑞湄洲》的推出,不仅丰富了湄洲岛的旅游业态,也展现了湄洲岛逾越千年的优秀妈祖历史文化底蕴。据湄洲岛旅游局统计,今年“五一”期间,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1.27万人次,较去年增长30.37%。
作为“武术之乡”,近年来,以“禅武文化”为主题的莆田南少林禅武文化旅游节也受到游客青睐,已有300年历史的莆田南少林武术于2011年入选第四届省非遗名录,其禅武表演也屡屡登台,成为莆田体育类非遗的一朵奇葩。
自2010年成功举办第14届省运会后,莆田体育事业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承办了多项国家级、国际大赛,集中展现了一个多元化的莆田形象。2015年“九鲤灯舞”“澄瀛高跷”亮相全国青运会开幕式热场表演,2016年4月第25届世界技巧锦标赛、2017年金砖国家少年足球邀请赛、2017年“妈祖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等赛事开幕式上,莆仙戏、妈祖、禅武表演等莆田非遗元素都在跨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今年莆田又将迎来2019年国际射联步手枪世界杯总决赛、第三届“妈祖杯”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羽毛球挑战赛等多场重量级赛事。“今后莆田公共文化资源将从场馆内走出去,融入到各类展会、赛事中,辐射更广泛的圈层。”宋国平说,推广、普及、传播莆田非遗文化,多领域多渠道融合,是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莆阳宋城庙会上,捏面人摊位大受欢迎。
非遗+庙会文化 打出品牌效应
通过口碑效力,再由互联网的规模化表达渠道,给“非遗”重新设定场景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开发新的场景和市场用途,是很多非遗项目要寻找的新的活化方向。今年元宵期间,一场被本地市民刷屏的“穿越大剧”在莆田上演了——
3月11日,古色古香的清式老宅、巷陌交错的古巷幽深,拥有着最中心也最久远的莆田老城记忆的莆田历史文化街区——宋城张灯结彩,上午舞龙舞狮、高跷踩街,下午“陈文龙”将军巡游,全天省级非遗项目妈祖供品体验小铺、市级非遗项目红团小铺、陈氏泥塑小铺、方言说书讲古等几十个摊位各有特色,引来游客如织,这场重现莆阳昔日繁华景象的莆阳宋城庙会以“非遗+庙会”模式助推莆田文旅联姻,赏非遗、品民俗、尝美食,让市民在具体情境中释放怀古思绪。
当日的宋城元宵庙会作为“妈祖爱·元宵长”元宵文化旅游月的“收官之作”,是长达一个月的莆田元宵月的一个“彩蛋”,给民众奉上了一场视听盛宴。
立足本土特色,深挖文化遗产。莆田的元宵节民俗文化正朝着品牌方向打造。今年,莆田首次举办以“妈祖爱·元宵长”为主题的元宵文化旅游月活动。贯穿一个月的旅游月设计了湄洲岛妈祖巡安布福元宵游、仙游枫亭元宵游、城厢区东海元宵游等七条元宵游路线,集中呈现了各县区各具特色的非遗、民俗内容,后续通过“妈祖爱·元宵长”主题摄影展、“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进一步传播莆田元宵、民俗文化。
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展示为主,如何让大众参与其中,互动性则成为一场庙会是否成功的关键。如莆阳宋城庙会,大家感觉“好玩、有意思”。第一次参与莆田当地文旅活动的泉州文旅局局长陈惠平说,莆田当地的群众活动基础很好,宋城的元宵庙会在经过优化和升级后,可以作为文化和旅游的品牌,进一步推广,提升城市美誉度。
搭建平台也让不同地区文化人参与到此类庙会文化中,实现交流互鉴。4月底,集文创、美食、工艺、音乐、咖啡、展览于一体的首届湄洲岛海峡两岸文创节,吸引了众多海峡两岸的摊主,带来各自“宝贝”,新潮庙会让本地市民足不出户也可享受“在别处的”生活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