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9-06-14   作者:黄宝琴   来源:三明日报

m_2db224d45b8f88804cf4e9c051c2225d.jpg

黄清辉制作的木偶。

“哇……这个木偶有9个猴头,每个猴头的眼睛和嘴巴都能做动作,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提拉这根线,这个木偶居然能做出生气的表情……”6月8日,在市博物馆门口的长桌上,摆放着各种木偶,让前来观看的市民不时发出感叹。

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保护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活动现场开展了文物捐赠仪式、《泉州木偶雕刻现场制作互动活动》《品味端午 传承文化——包粽子达人比赛》《海丝古戏经典——泉州木偶戏剧文物展》《三明“中央红军村”摄影图片展》《三明土堡风光摄影图片展》等系列活动。

让“非遗”焕新彩

m_eff179ab3d0835a38da16a6bffe91308.jpg

市民体验木偶戏。

在当天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泉州木偶雕刻现场制作互动活动》。泉州传统木偶雕刻大师黄清辉在现场进行了木偶雕刻,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大家争相拿起手机与已经雕刻好的木偶合照,有的市民甚至还拿起木偶摆弄,想研究出里面的门道。

泉州木偶是福建泉州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因产地福建泉州而得名。泉州木偶分为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二种;表现者以提线的方法或以手指拨弄,使木偶活动如生。2006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前段时间引进了泉州木偶戏剧文物展,在展览中我们发现市民对木偶制作和文化传承很有兴趣,于是趁着这次活动结合展览引进泉州木偶制作和木偶戏表演活动。”三明市博物馆副馆长郑华介绍。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去过很多国家表演,但还未来过三明,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木偶,喜欢上木偶戏。”看到三明的市民对泉州木偶如此喜爱,黄清辉很是高兴。

“木偶的雕刻技艺难,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想学这门技艺,所以我很担心这门传统工艺的传承出现断层。”黄清辉表示,文化遗产只有走到百姓身边,才能重新“活”起来,把泉州木偶发扬光大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10时30分,泉州木偶戏准时上演,提线木偶演员黄江毅通过提、拨、勾、挑、扭等操线动作,让木偶做出了各种动作,手中的木偶仿佛“活”了起来,引得在场的市民连连叫好。

“这个木偶有30根线,只有分清哪条线控制哪个部分并控制好它,才能把木偶的表情、动作到位,赋予它生命力。”黄江毅表示,由于父亲黄清辉是木偶雕刻大师,所以从小就接触这个行业,在能够独立演出木偶戏之前,光基本功他就学了5年。

“现在演木偶戏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学校虽然有专门设置这个专业,但是班里只有14个人,我们这届和上届差了足足17年!”黄江毅感慨地说。

让文物“活”起来

m_450891a24943944b5a77e822e0a46a8d.jpg

黄江毅表演木偶戏。

“木偶上的绳子这么多,打结了怎么办?怎么才能操控好这么多绳子?如果可以买回家就好了!”在看完木偶戏并亲身体验过提线木偶的魅力后,市民庄女士的儿子表现出了对木偶戏的强烈兴趣,并不时向她提出各种问题。

泉州木偶戏的演出受到了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演出结束后,黄清辉拿出准备好的小狮子木偶,让在场观众现场体验了一番。

“今天特地带孩子过来看三明‘中央红军村’图片展,想让孩子接受一下红色教育,不成想他却对木偶戏那么感兴趣。”庄女士表示,这次的活动内容特别丰富,尤其是泉州木偶戏让人感到意犹未尽,如果木偶戏演出时有舞台背景,就更好了。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刚好在端午小长假期间,这使得活动项目更丰富,活动内容与百姓生活更贴近。”郑华表示,通过近距离接触文化遗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增强市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对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大有裨益。

市博物馆于去年就已举办过这种表演类的非遗项目,当时表演的是永安大腔戏。“由于只是纯粹表演,没有对工艺制作这块进行展开,所以当时观众并不了解它的文化,而且单纯的表演太单调了,表演时的语言、说唱很多人都听不懂,所以没有引起市民太大兴趣。”郑华介绍。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去年的基础上对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提升,增加了现场工艺制作环节,结合临时展厅的《海丝古戏经典——泉州木偶戏剧文物展》,让观众可以从源头上、从文化内涵上了解整个泉州木偶。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发现市民对文化遗产还是很关注的。”活动的成功举办让郑华开心不已。她表示,今后市博物馆将开展更多这类活动,让文化遗产尽可能走进百姓生活。

“此外,我们馆藏文物在全市来说是领头的,我们不会把它深藏在馆内。”郑华介绍,市博物馆推出的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祖地民俗文物展、锁之韵——市博物馆馆藏锁具展等已到多地交流展出。此外,市博物馆每年都会引进10场左右的临时展览或主题展览,通过交流展览,让文物“活”起来。

责任编辑: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