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县沙建镇利水村“90后”竹编手艺创业青年郭毅民,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有想法,做事踏实。
2013年,郭毅民还是浙江理工大学家具设计专业大四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本竹编作品书,不禁被书中精美绝伦的竹编作品深深吸引住了,便激动地向书店老板打听该书的作者何福礼。
“因为学过设计,对这些工艺品的造型一直很感兴趣,当时我就决定拜师学艺。”郭毅民得知何福礼在浙江东阳东风竹编厂工作后,马不停蹄找到何大师拜师学艺。
郭毅民回忆,刚开始拜师很苦,生活条件差,收入低,手指被刮伤是常有的事,但凭着一份热情与执着,他坚持了三年。有家具设计的专业基础,又踏实肯干,三年功夫,郭毅民熟练掌握了多种竹编造型。其作品《万象》参展第15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美术工艺精品奖银奖。因为家乡华安县拥有丰富的竹资源,竹艺学成之后,郭毅民毅然回乡创业。
2017年5月,郭毅民回到老家利水村,创办了工作室。“村里长辈听说年轻人回老家创业,连称‘好啊!’但是一听是做传统竹编工艺,很多人都不看好我这个26岁的年轻人。”郭毅民说。
创业初期招收员工、培训员工、创新造型、了解市场,工作纷繁复杂,郭毅民忙得不可开交。为了更深入了解竹编工艺,他全国各地到处跑,去认识不同的竹编工艺手法,了解市场行情。他发现传统工艺品很难走向市场。“我们团队加班加点做出来的竹编工艺品卖不出去,有的员工离职了。”经营惨淡,郭毅民的第一次创业热情逐渐被浇灭。
但是,郭毅民并没有选择放弃。他对竹编的未来有更深层的思考和明确的规划。“我不能让非遗传承被大众遗忘。大家不买,但是有兴趣了解总是好的。我何不去学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竹编手艺呢?”有了这个想法,郭毅民决定让非遗传承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中国传统竹编工艺的手法。
苦心人,天不负。就在郭毅民为传播传统竹编工艺苦寻出路时,一场“甘露”降临了。得知浙江师范大学工业系承办了一场工艺与设计结合的主题讲座,郭毅民怀揣赤诚之心主动报名,他的先进理念和醇熟的工艺手法得到了工业系主任的赞扬和认可。于是,他的竹编艺术第一次走进了校园。
“刚开始担心学生们能不能接受这项传统手艺,但开讲后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结束后还有几个学生找我要联系方式,方便以后交流探讨。”郭毅民回忆起第一次进校园讲课时的场景,脸上洋溢着自豪之情。这一次教学,让他对传统竹编手艺的出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之后,浙江师范大学多次邀请郭毅民到校教学传统竹编工艺。
“华安县沙建镇利水村小伙子郭毅民的竹编手艺很棒,思想观念很前卫。”在知名度不断提升后, 2018年9月,华安县第二实验小学邀请他担任该校竹编社团老师,每周一下午教授学生们竹编技艺。“和小朋友们一起制作竹编工艺,一起探讨竹编技艺,他们对竹编那么感兴趣,让我看到了竹编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希望。”郭毅民介绍,传统竹编技艺的教学,让小朋友学习技艺,了解文化,体验手法,开拓了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如今,郭毅民的传统竹编技艺渐渐走进各个学校。浙江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国际学校夏令营……诸多的学校向他抛来橄榄枝。学习体验的学生也来自多个民族和国家。“这个东西很有趣,刚开始看起来很复杂,当老师手把手教我做完这个竹篮子,我发觉自己好厉害,好有成就感。中国传统竹编技艺真的很棒。”一位来自加拿大的上海国际学校学生激动地说。
可喜的是,在传授竹编技艺的同时,郭毅民的竹编作品在浙江、上海、北京等地也广受欢迎。“传统竹编技艺教学也可以让更多待业人士拥有一门手艺,增加收入。”
郭毅民已经在为下一步的竹编技艺出路构思方向了。他说:“竹编这门技艺是我一辈子的兴趣,我愿意用自己兴趣的方式过这一生。我会坚守它,发扬它,让更多人了解它,喜欢它。”从手艺人到守艺人再到传艺人,郭毅民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竹编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