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华:走进山城融入村 沉下身心闯出路
2019-08-27   来源:美丽延平

 几本厚实的笔记,一副柔肩,近两年时间,修了路,盖了凉亭,改了管道······

福建省税务局派驻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明前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郁华,黑了,瘦了,“土味浓了”。这位省城来的铿锵玫瑰,近几日到村里四处走走转转,随身的小本子又新添了一溜的待办事项。

640.jpg

远在福州的家人电话来问:“累不?”郁华撸了撸袖子道:“有使不完的劲儿!”

几亩薄田,改不了贫困

省级重点扶贫的贫困村明前街村位于南山镇西南部,全村300多户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年轻人找不着出路,不得不出门走南闯北。

2017年12月郁华第一次到明前街村,从延平城区到村里用了一个多小时,她在扶贫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走进扶贫村,强忍着晕车带来的身体不适走进村庄,我看到的贫困村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看到了村里破败的路,看到了简易搭盖的旱厕,看到了‘打着游击’办公的村部,看到了农民老大哥那渴望富裕起来的眼神……我真实地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站在破败的村部前,她暗自咬牙:“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俯下身去察民情

来到明前街村,郁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遍村里所有的路,访遍村里所有的户,把本村的党员情况、人口数量、村民户数以及每户的大概情况熟记于心、了然于胸。

“村财薄弱,基础设施差,村民不富,受教育程度低…”郁华调研走访中发现,村里摘不掉贫困帽子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人口较多。为此,她多方奔走,了解政策,争取支持,从省里到区里,争取到了30余万元资金,修了村里的主干道明前洋路。

“这路原来可窄,水沟也小,一到雨季就内涝,大家伙出个门就跟过浅滩,深一脚浅一脚的,进出不方便不说,还不安全。”明前街村村民陈大爷说。郁书记刚来的时候,村里老老少少没少疑惑,觉得这样一位娇弱的机关女干部,能给咱们村带来啥变化?谁曾想,这看起来柔弱的驻村书记,还真稳稳当当地扛起了村里的担子。

在拓宽村子道路的时候,因项目需要近30户村民将自家宅基地退后半米用以拓宽道路,有的村民觉得自己利益受损而不愿意执行。郁华协同村两委多次前往村民家中进行协商,向村民们深入阐述这个项目能为大家生活所带来的改善,在得知其中一户家庭是留守老人后更是多次前往老人家里嘘寒问暖,在台风来临时,雇车把老人家接到村部吃住,使老人感受到关怀,在外打工的子女知道后,非常感动,带头让出宅基地过道,使道路施工能顺利进行。

驻村近两年,郁华就为村里筹措项目资金220多万元,灾毁耕地复垦了、主村村道拓宽了、自来水管道更新了、路灯装了105盏、机耕道硬化了、还有茶窠护岸、立体式公厕项目等民生项目正在设计建设中。现谈其这位这位城里来的女干部,村民们一致竖起大拇指。“她接地气,转变角色快,夏天里顶着酷暑走村入户从不埋怨。”大家对郁华赞不绝口。

撸起袖子抓党建

驻村扶贫工作中,面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现象,郁华深知抓党建的重要性。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第一书记就像一块磁铁,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了,把村里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驻村以来,郁华坚按照“分类指导、一案一策”的要求,对村党支部软弱涣散问题,找病症查原因,明确整顿目标,分类施治、对症下药;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问题,加强对政治理论、政策法规、领导方式、致富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养;对党内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 “主题党日”、村务公开等制度,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让村民高度参与村内事务决策,切实凸显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让党组织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的协调者。

去年7月,她以开展“七一主题党日”为契机,组织联系了中共福州市律师行业党委委员、福州市律师协会常务理事童建炫与博世党支部书记谢敏、八闽党支部书记严孙伟率领9名党员律师、15名律师代表参与,举办了一次 “法律进乡村”活动,开展现场免费法律援助咨询,获得来访村民的一致好评。

衡量驻村工作是否有成效,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为村民办了多少实事。驻村近两年,郁华用心用力用情帮扶,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真情,慰问困难户,为孩子搞早教,让明前街村有了可喜变化。

“看到村前的凉亭没有,郁华书记帮忙修起来的。现在大家纳凉唠嗑,终于不怕下雨天了。”村里一位老党员说,原来村里的凉亭就是60年代搭的简易棚,破烂不堪,一到下雨天,老人们说会话,还得自己撑着伞。现在的明前街村,有了自己新的凉亭,不仅村民们生活休闲有了去处,党的政策宣传野有了新阵地,亭内设了宣传栏,宣传党建、扫黑除恶、精准扶贫等内容,每隔几天作为第一书记的郁华都会来到凉亭为村民们宣传扫黑除恶知识和振兴乡村等惠民政策。

笔记本上一项项待办事项被勾画,一项项新的内容又被添置,下一步,郁华将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从推动林地收储和土地流转两方面切入,切实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