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闽南风情、鲜艳大胆的色彩、朴实生动的民间生活场景……近日,4幅同安农民画作品入围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壮丽七十年,阔步新时代”全国农民画创作展,预计今年11月将在北京等地巡展。
同安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同安农民画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同安区文化部门一直重视对其保护,建立同安农民画创作培训基地,定期办公益培训、进校园活动等,让同安农民画不断传承发展。
贴近时代,网络销售农产品细节入画。由同安区文化馆报送的作品《大岞渔女》《两岸民间真情在》《两岸渔家中华情》《荔枝红了甜在心里》入围本次全国农民画创作展4幅同安农民画作品具有浓郁闽南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内容包含农民对荔枝丰收的喜悦、海峡两岸渔民合作捕鱼等,幅幅堪称精品佳作。
谈及《两岸渔家中华情》的创作背景,现年70岁的作者何文亮介绍,创作灵感完全来自于他的生活。从小就参加捕鱼生产的他,期望用农民画的方式描绘出厦门、金门两地渔民出海捕鱼的场景。
“我们何氏家族出自金门,后迁至同安,但每年我们都会前往金门访亲祭祖,因此我也想通过这个作品展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本是一家人。”何文亮说。
在欣赏《荔枝红了甜在心里》时,除了忙碌的采摘景象,画中一位农民边采荔枝边打电话的细节,引起了的好奇。作者杨奕护解释,那位农民在联系买家,通过网络平台将荔枝卖出去,这是他在采风时看到的真实场景。“现在有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农民卖出农产品的方式更加便捷,收入也大大增加了。”曾从事荔枝产业的杨奕护笑着说。
发展传承,开展农民画公益培训。同安农民画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背后离不开同安区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努力。一直以来,同安区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建设农民画创作中心、培养非遗传承人,并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农民画创作。
除了培养同安农民画非遗传承人,同安区还开展农民画进校园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能近距离欣赏、了解同安农民画作品。同时,每年定期举办的农民画夏令营、同安农民画公益培训等,让同安农民画的发展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我们期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爱同安农民画这个艺术形式,通过代代相传将其发扬光大。”杨奕护告诉,他和何文亮等同安一批农民画创作者,也都是农民画公益培训的老师,他们会手把手教学员创作农民画作品。此外,今年同安农民画公益培训在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通过引导青少年在环保袋、草帽上创作农民画,加入垃圾分类、节能环保等元素,继续丰富农民画内涵。
链接:同安农民画今年入选省级非遗。同安农民画历史悠久,有迹可考的年份可追溯至隋唐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同安农民画初成规模,当时作者都是农民,形式以年画、版画、宣传画为主,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设色浓烈,对比鲜明。素材多源自劳动生活,诸如围海造田、插秧播种、采茶摘果以及喜弄车鼓等,展现歌颂劳动人民朴实、率直和憨厚的情怀。随着时代发展,农民画作者除了农民外,还有渔民、家庭妇女等。
今年,同安农民画成为省级非遗项目,并获得授牌。(厦门日报 朱道衡, 洪松梅 邵雅琪,同安区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