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课堂”教授增收良方
2019-09-09   来源:闽东日报

“缺钾,磷偏少,多施用磷肥……”8月30日,在寿宁县凤阳镇廷加洋村龙井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的葡萄园里,寿宁县高级农艺师潘香玉向果农解析土壤检测结果并进行技术指导。果农朱奶佑说:“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各种类型的土壤都配了‘良方’,帮我们育出高品质葡萄。”

408d5ca3955a1edfe48528.jpg

葡萄园取土样送检

寿宁县把“乡村课堂”作为巩固稳定脱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县委组织部协调各方人才,邀请省、市、县级农业专家、创业导师、乡土人才、创业带头人等登台讲课、走村入户、进田间地头,为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自去年11月寿宁县全面推进“乡村课堂”以来,共开展现场培训79场,受训人员49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6人。

种粮大户有“水稻真经”

8月31日,犀溪镇武溪村种粮大户魏成福、邓乾英夫妇正在稻田旁修路,上门服务的镇农技员来到他们的稻田查看抽穗情况,并告诉他们,抽穗期浅水,齐穗后间歇灌溉,既要保证水稻需水,又要保证土壤通气。

“农技师挑选的品种就是好,去年收割500多担稻谷,非常好卖,供不应求。”邓乾英说。

2016年,从外地回到武溪村的魏成福夫妇跟户主们商量,让他们复垦50多亩抛荒的农田,免除租金。当年,他们就将这片农田复垦,种植水稻。今年,寿宁县农业农村局将他们种植的农田列入优质稻新品种示范片,给予适当补助,推广嘉丰优2号、荃优212号品种,并对土壤进行检测,指导科学种植。

魏成福说,种了40多年田,算是“老把式”了,以前是年年种,年年赚不到钱。如今,他们用上了新型农机,还参加“乡村课堂”培训学习,种田效益明显提高。

“没雇一个工人,我耕田耙地,妻子插秧,一年扣除成本,净赚7万多元。”魏成福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垦复荒田,扩大种植规模。

科学种田,让魏成福一家过上幸福的日子。

土壤“配方”成增收良方

在凤阳镇大石村瑞竹洋葡萄园里,笔者看到,许多外地客商正在采摘葡萄,果农们将一筐筐葡萄挑到公路边上进行包装、装车,运往闽浙一带的沿海城市。新型农民张铃告诉笔者,他的葡萄主要通过合作社订单、自己下单与客商前来收购三种形式出售。客商们以定制的形式,果实成熟后自己到果园采摘,户主则负责挑到路边,包装过秤,直接运往城市商场。

葡萄为何如此畅销?张铃说:“县土肥站农技员对土壤进行检测,免费赠送土壤调理剂对偏酸性土壤进行改良,科学施用有机肥,结的葡萄个头大、味道好、甜度适中,吸引大量客商前来采购。”张铃种植12.7亩葡萄,每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去年,寿宁县对7个乡镇进行土壤采样送检,并免费配送750吨土壤调理剂,提升了农作物的质量品质。

土壤微量元素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补。寿宁把发展晚熟葡萄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在凤阳镇官田村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建一座援建作物中央厨房,建立高水准的绿色生产集成创新技术体系与专家支持系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在官田村,由万科集团援建作物中央厨房厂房建设全部完工,各种设备正在安装调试。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福建省微生物所提供技术支持。中央厨房不仅可修复改良土壤,还可以将养殖粪污、菌棒、秸秆、园林修剪枝条等就地堆肥,提高发酵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将复合益生菌及其发酵产物与植物需要的大量、中量、微量营养元素配伍,定制化配制的液体肥,有机营养、无机矿物营养、益生菌三位一体对土壤健康和作物丰产提质增效。官田村周边3000亩果园将享受到这种“营养餐”。

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缪文钦介绍,土壤改良,新型农业技术的使用,带动合作社200户农民脱贫,其中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33户108人。

家庭农场转型走出新路

42岁的黄云庭是一位家庭农场主,创建农场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

19年前,时任南阳镇赤陵洋村村主任黄云庭在村后的山上种植了300多亩桃、李、杨梅果树等,因没经验、没技术,最后全都荒废。2010年,黄云庭又把这片土地改植茶叶、油茶、板栗、水稻,并在山上进行立体养殖,然而还是没有效益,发展举步维艰。

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在于人才。寿宁县实施《创办“乡村课堂”助力乡村振兴》方案,着眼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政府组织种植大户、合作社负责人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参加培训。黄云庭先后参加农业部举办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福建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2018年3月,黄云庭被寿宁县政府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

“以前管理果树,不懂修剪、施肥,开花多,结果少。”黄云庭说,通过学习培训,能力提升了,家庭农场的效益也好了,不仅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而且带动了赤陵洋10多位农户就业,让他们有了稳定收入。

政策引领、技术指导、资金补助,坑底乡阿祥家庭农场从当初的粗放、传统、零散式向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发展。

2016年,坑底乡小东村农民郑式祥在浙西丽水市缙云县打工,看见当地农民种植草莓,通过几次学习,把草莓引到家乡试种。随后成立了坑底乡阿祥家庭农场。几年来,他的家庭农场种植有草莓、西瓜、火龙果、御豆、中药材等86亩。

“草莓采摘后种植水稻,不仅改良土壤,而且质量更好,效益更高。”寿宁县农技师张峰指导郑式祥在御豆地里套种紫云英、豌豆。在他的御豆基地里,县农业农村局在阿祥家庭农场建立土壤监测点,将御豆田和草莓田分成了常规区和简比实验区,对照一年时间在产量质量上有什么差异。郑式祥说,从御豆产量来看,新品种化肥比其它化肥的效果还要好,籽粒更加饱满。更让郑式祥感到惊讶的是,通过棚外加盖塑料薄膜的御豆田,比没有加盖的要多采摘两季,效益明显提高。

积极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科学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不仅让家庭农场走出一片新天地,而且带动周边群众增产增收。(闽东日报 吴通华 文/图)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