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公里,是长汀县小溪头村和福州市的距离,也是熊晓珍和家的间隔。
熊晓珍的爱人董立开,也曾经是第一书记。
2011年开始,董立开在德化县吉山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用三年的勤恳努力,把后进村转化为先进村,创建省级和市级生态村,村财收入达到16.8万元,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董立开当年驻村时,女儿董欣运刚上幼儿园,熊晓珍一手带大;如今时光轮转,熊晓珍驻村,意味着董立开又当爸又得当妈。
2017年冬,带着对丈夫和女儿的不舍,熊晓珍只身来到福建省最西边的长汀县,派驻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小溪头。
然而,初来乍到的熊晓珍却一片茫然,找不到工作的方向。
熊晓珍只能向爱人诉苦,董立开远程传授自己的经验,让熊晓珍稳住心态,先走访,走近群众,了解村民的需求。
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干部到农民。熊晓珍第一次近距离地触摸最真实的农村生态。
摸清村里的底子,找到发展的路子。坚持了几个月的摸排,小溪头的村情逐渐入心入脑。
熊晓珍决定从群众需求最迫切,也是自己最熟悉的水利开始,筹划项目优选方案。
熊晓珍没有和村两委关起门来商议,而是大胆地打开了村务议事的门,让长期被忽略的九个村民小组长深度参与村务、发挥作用。
根据“四议两公开”,熊晓珍创新工作法,让村主干、包村干部、小组长一起下田丈量,再制定项目清单,分组轮流实施项目建设。然而,熊晓珍的方案却遭到了质疑。
虽然有异议,但熊晓珍的做法,最大化地保证了公平公正,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以灌区建设为主的项目优选方案在小溪头村顺利实施。不到一年,投入资金277.8万元,各村民小组的防洪渠、灌溉渠和机耕路建设均有序进行。
走出了第一步,熊晓珍逐渐将村两委班子团结起来,也走近了村民。熊晓珍沉下心,思考产业扶贫的方向。
小溪头村耕地面积少,人均不足一亩,主导产业以当地传统常规种植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灌区建设虽然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
熊晓珍把目光看向了长汀县的品牌特产,河田鸡。小溪头家家户户养鸡,但都不成规模。
经过多方探索研究,通过董立开牵线,熊晓珍找到了一种生态养殖河田鸡的新模式。
沈世华,中科院植物学专家,他带来的杂交构树可将河田鸡的饲料成本降低20%,天然富含的微量元素也将有效提高河田鸡的免疫力和鸡肉品质,构树扶贫工程也已列入2015年中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
熊晓珍积极申请省级构树种养试点,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
熊晓珍发动村两委,大力宣传构树养鸡的好处,消除村民的顾虑,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吸收农户和贫困户入股,并与村财合作运营。
合作社逐步走上正轨,村民也踊跃入股。熊晓珍申报了三期构树种植试点。第一期200亩14万400株遍布小溪头的山头,构树种植和河田鸡养殖相辅相成,也打开了一条未来可期的脱贫致富的通路。
熊晓珍没让自己歇口气,又开始大胆地构想村里的旅游产业,并争取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将小溪头村纳入到全域旅游规划范围。但她的概念方案却因资金需求量大、难度高,导致连续两家设计团队中途撤离。
远在福州的董立开知道妻子的窘境,感同身受,带着女儿,跨越430公里,来到妻子的身边。
和董立开一起来的,还有他拉来的扶持小溪头旅游规划的设计团队。
这一天,正好是七夕。工作之余,一家三口在村口的小河边,度过了一个难得的团圆日。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村干部和村民同心,致富路方可携手同行。熊晓珍夫妻驻村扶贫之路,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