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如何精准—— 让市场说话 让农民参与
2016-08-11   作者: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我国已进入扶贫开发的攻坚拔寨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去年,中央提出来“五个一批”,当前5000多万贫困人口中有3000万要通过产业来解决,对产业扶贫寄托了最大的希望。今年5月,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扶贫办等9部委联合发布了《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对做好产业精准脱贫作出了部署。为什么产业扶贫如此重要?产业扶贫如何才能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对此,本期“对话”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教授。

  主持人:本报张伟宾

  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

  嘉宾简介

  张琦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1.产业扶贫是可持续性最强的脱贫方式和路径

  主持人: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您怎么看待产业扶贫在这“五个一批”中的作用?

  嘉宾:在“五个一批”中,异地搬迁扶贫需要有产业和就业来保障;发展教育最终也要通过产业和就业实现回报。可以说,产业扶贫是我国扶贫政策中可持续性最强的,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扶贫方式。扶贫政策之所以对产业扶贫特别倚重,在我看来,是由产业扶贫项目的特征决定的。对于一个农户来说,致贫因素有很多,可能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但是如果要想脱贫,就必须要有产业或就业,否则就很难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具体来说,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收入和就业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是带动贫困区域经济增长并以此带来经济收入和就业的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有了就业持续性和稳定性保障,收入增长带来脱贫的效应就最明显,持续性也最强。

  其次,产业扶贫具较强市场竞争性,产业扶贫最大效能就在于产业发展和成长能够提升市场竞争力给贫困地区产业带来的市场竞争优势。

  最后,产业扶贫规模效应大于分散性的农户经营效应。实践证明,无论是救济、扶贫资金扶持还是物资帮扶,都没有产业扶贫的效果好。

  因此,产业化扶贫是保证精准扶贫效率提升的重要保证,缺乏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是一种短期脱贫,是没有生命力的,缺乏可持续性。

  实际上,产业扶贫也是过去扶贫开发经验重点抓的方式,对我国过去扶贫开发成就的取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形成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当然也有一些教训,但是总体上来说,解决现在5000万的贫困人口,还应主要依靠产业扶贫。在今后的脱贫攻坚过程中,产业扶贫必须担当起更大的责任。

  2.着重突出“绿色减贫”这一发展方向和战略取向

  主持人:产业扶贫在过去扶贫开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贡献,并且在未来打赢脱贫攻坚战也被寄予厚望,那么,对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来说,在选择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选择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呢?

  嘉宾:贫困地区开展产业精准扶贫,首先要围绕脱贫目的,其次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此外也要让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在贫困地区发展绿色、生态和低碳的产业扶贫模式,应该是重要的战略方向。

  提到发展产业,很多人容易忽视绿色。有的人认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好于城市和发达地区,不用担忧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优势,如果这个优势也失去了,那么贫困地区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吸引力更无法和城市或发达地区相比,所以在贫困地区开展新一轮的产业扶贫,决不能忽视绿色、走以前的老路。

  还有人认为,发展绿色产业无法带来快速脱贫和致富。当很多地方富裕起来了,家庭小康了,但是健康却下降了,这是一种减贫和脱贫吗?是扶贫家庭的追求吗?显然不是。金山银山换不来绿水青山,但是追求绿水青山,将能带来金山银山。发展地方经济不能竭泽而渔,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更必须从绿色中发展价值,从绿色中提升价值,因为这才是最根本最理想、最持久的脱贫方式。

  绿色减贫是通过与自然生态环境体系和自然生产力紧密相融,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寓于绿色发展体系循环之中,并以此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产业扶贫注重绿色可持续所带来的减贫效应,不仅仅体现在收入的提高,同时还体现在环境、生态、文化等综合效应上。因此,效应影响范围更广,不仅局限在贫困地区,对于非贫困地区同样产生影响,如依靠自然环境开发的旅游扶贫,不仅使贫困人口依靠旅游产业增加收入,也进一步能增强当地政府对于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周边非贫困地区的人口能体验到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达到了成效人人共享。

  在实践中,我国正在实施的易地搬迁扶贫、光伏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互联网+扶贫”等实践和探索,都表现出令人瞩目的减贫效果和生态效益。以光伏扶贫为例,就是有效利用光伏发电产业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的新型扶贫模式,通过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安装光伏电站的形式,既充分利用了贫困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也开辟了贫困人口增收的新渠道。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尽管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也必须看到,剩下的贫困是更难啃的“硬骨头”。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产业扶贫和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起来,在扶贫政策考核和扶贫项目监测中加强对绿色减贫的重视。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扶贫项目,要重视从生态效益角度进行事前的评估,农业发展要注重保护当地的资源环境,寻求经济增长、脱贫攻坚和生态环保等多重目标。另一方面,未来的减贫道路中,融合绿色发展的产业扶贫模式会越来越重要。只有重视绿色减贫理念,大力推进贫困地区的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才能更好地走出符合多方利益需求的特色减贫道路。

  3.构建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在扶贫中的良性互动关系

  主持人:过去的扶贫开发过程中也有很多产业扶贫项目,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失败的教训。那么在产业化扶贫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民各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推进产业扶贫?

  嘉宾:产业扶贫所引进的企业化和资本化运作对扶贫有很强的带动作用,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之间必须建立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这样的互动关系,由于三方的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因此不会自然而然的达成。事实上,当一个企业来到贫困地区之后,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甚至会面临一些矛盾。

  矛盾之一,企业和农民之间利益分配问题。企业有资本、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农民有劳动力、土地等资本要素,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既不能太照顾企业,让农民挣得太少;也不能只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不重视企业的可持续盈利。矛盾之二,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开发投资,往往看重的是当地的自然资源,而容易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方面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矛盾之三,现代工业文化与传统农业文化也要有一个适应甚至冲突的过程。贫困地区的生计方式往往比较简单,在引入工业和现代文明之后,原有的农耕文明面临转型挑战。

  这些矛盾在新一轮的产业扶贫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在个别地区还会不同程度的放大。产业扶贫应该追求企业家和农民之间关系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企业和农民关系的催化剂,既可以有效引导和有序推动,也有可能处理不好三方关系,让天平倾向某一方,把事情搞砸。

  在企业和农民的互动关系中,既存在正向反馈的可能,也存在负向反馈的可能。在正向的反馈关系中,企业是农民脱贫的重要推动力,农民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持力,而政府则扮演企业和农民关系的调和力。企业之所以愿意投入扶贫资金,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本土化、企业形象和长久发展等方面的考虑;农民对企业的帮扶报以正反馈,包括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土地流转上予以支持和化解村企矛盾等等;政府在企业和农民关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调和作用,是企业的供给和农民的需求之间实现准确对接。

  因此,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通过培育本土性等方式调动民营企业的扶贫积极性,引导利益在企业和农民之间合理进行第三次分配,构建起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为农民脱贫致富、企业健康发展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4.要体现益贫性、精准性、参与性和风险性防御

  主持人:一方面产业扶贫需要发挥更大的担当作用,另一方面,产业扶贫确实面临很复杂的情况。那么,从做好产业扶贫的角度出发,您有什么建议或值得注意地方吗?

  嘉宾:确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更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要更好发挥产业扶贫的带动作用,应该特别注意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性、精准性、参与性和风险防范意识。

  强调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性是由脱贫攻坚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一个企业,如果参与国家的扶贫项目,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就必须应该承当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产业扶贫项目要始终将核心放在脱贫上,应该以脱贫成绩作为产业扶贫最主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在确定产业扶贫项目时,要看这个产业能不能切实有利于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要看利益分配机制是不是有利于减贫,要看给贫困人口带来好处的多少。只有发挥产业扶贫项目的益贫性,才能完成产业化扶贫项目应有的作用。

  产业扶贫必须注重精准性。以往有的扶贫项目被人诟病之一就是扶贫项目“帮富不帮穷”,这种扶贫项目的逻辑必须在新一轮产业扶贫项目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因此,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必须注重精准性,一方面就是产业选择的精准性,要根据区域特点确定体现区域特色的差异性产业。另一方面,产业扶贫要重点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向,在产业选择上要科学合理确定符合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情况的产业项目,不给贫困户参与产业项目设置不合理门槛,减少产业扶贫资金的漏出。

  产业扶贫项目必须注重参与性。只有更广泛调动包括贫困户、村干部、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主体在管理、分配等各重要关键环节的参与,才能让产业扶贫项目顺利运行,才能提高产业扶贫项目的扶贫效益和企业发展的效益,在这里尤其要强调农民的参与性,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

  最后,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项目还必须注意风险性防御。由于农业要面临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等多重风险,一些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如果缺少风险防范机制在经营失败之后可能会引发负面的示范效应,影响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产业扶贫项目治理结构缺陷所带来的风险,由于产权、利益分配、土地股份合作等复杂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确保产业扶贫项目的顺利推进。这些风险,都有必要做好风险防范机制,避免产业扶贫项目不扶贫还伤农现象的出现。




既要添薪加柴也要蹄疾步稳

  前不久在京西宾馆召开了一场主题为“农业产业精准扶贫”的研讨会,不仅邀请了专家学者和官员,而且吸引了数十家知名农业企业参会。研讨会期间,一些企业与来自甘肃、贵州等地的贫困地区现场签订了合作协议,还有一些企业纷纷表示要涉足或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精准产业扶贫力度。

  政府出政策资金、学界贡献智力、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扶贫很火”“产业扶贫很火”,各方对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利条件。产业扶贫要想更好发挥作用,需要调动包括政、学、企三方的力量,发挥社会的积极性,找准发力点,“添几把火”。

  第一把火,要添给企业,要鼓励企业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当前贫困地区多是分布在山区等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要给参与精准产业扶贫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精准带动、以更可持续的方式参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进程。

  第二把火,要添给政府,贫困地区政府要主动出击做好服务。贫困地区的基层政府,在利用市场化的意愿和能力,在办事的规范程度和效率上,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因此,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做好产业扶贫的能力建设,加大对贫困地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做好对接产业扶贫项目的各项准备,主动出击,引进适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企业。

  第三把火,要添给贫困农民,要更积极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在一些市场发展特别落后、比较偏远的贫困地区,农民不会自然而然的参与产业扶贫项目。个别农民对产业扶贫的一些合作模式抱有疑虑,这不仅需要做好解释、示范工作,也需要农民转变思维,积极参与产业扶贫项目。

  脱贫攻坚广泛吸引了各方关注和参与,自是好事一桩。但是也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做好各项准备,别让这把烧起来的火不受控制,“燎了眉毛”、“怒火攻心”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对产业扶贫项目也有三个提醒,确保产业扶贫项目真正朝着精准带动脱贫的方向发展。

  第一个提醒,是给政府。引进企业固然是第一步,但是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不能无原则、无底线,一味让利给企业。不能让企业赚的盆满钵满,而贫困户却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下。这就要求贫困地方政府在开展产业扶贫的时候,要有长远眼光,别一下把资源全卖光了,要学会与企业讨价还价;要有市场竞争思维,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有全局眼光,别只看到GDP、财政收入,看不到贫困农户。

  第二个提醒,是给企业。企业到贫困地区,不能只圈地不干事,也不能只想着挣钱,在想着挣钱的同时多想想怎么带动贫困农户才会更受到欢迎。企业不能做贫困地区的“抽水机”,而要做输送市场机会和资源的渠道。不能把风险都留给农民,利益都留给自己。企业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救世主”的心态,必须注意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企业在与政府和农民合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复杂的情况,这个时候要有耐心,而不是动用资本的力量以不合理的方式影响权力行为,激化矛盾。

  第三个提醒,是给农民。在政府、企业和农民的互动关系中,农民也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合理的、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别因小失大。

  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多种多样、生计特征各有特色、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进展不一,产业扶贫是长期的、复杂的事业,只有推动企业、政府、农民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文火煲出精准扶贫的“高汤”。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