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患不再有 今朝乐安居
2020-01-14   作者:何晋生 张郁周   来源:湄洲日报

市民在木兰溪景观带绿道休闲。

张镇水乡安置房。

随着木兰溪治理,张镇村水环境改善,水质提升,生态农业等蓬勃发展,建起了火龙果种植基地、无公害葡萄种植园等。对水质要求很高的菱角种植业也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漫步于木兰溪畔的荔城区拱辰街道张镇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溪畔景观带优美,休闲锻炼者众多。

而在20多年前,这里几乎是三年一大灾,年年闹小灾。1999年,受14号台风袭击,木兰溪张镇村段堤坝决口,洪水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损失。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我市牢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使木兰溪实现“变害为利、造福人民”。得益于木兰溪治理,这些年来,张镇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水环境改善了

夜幕降临时分,在木兰溪左岸绿道张镇村段,溪水静静流淌,高低错落的花草树木和交相辉映的灯光形成一道美丽的夜景。木兰溪防洪工程奠基点成了一个休闲小广场,只要不下雨,总会看到许多人在一边散步一边欣赏风景,还有人在跳广场舞。嬉戏的小孩们欢笑着跑来跑去,呈现出一片欢乐、祥和、幸福的气氛。

张镇村老支书何金武见到笔者,特意用脚跺了跺地面说:“你看现在的堤坝,不但牢固而且漂亮。同样的地方,20多年前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堤坝是用土筑成的,堤面的宽度不超过1米,受风雨冲洗很容易坍塌和决堤,一到台风天或暴雨天,村民们就开始紧张起来,总是担心堤毁水淹。”

从地形图可看到,张镇村地势较低,是裁弯取直前的木兰溪流经地,又是延寿溪下游与木兰溪的汇水点。台风登陆往往带来暴雨,两股洪流一汇聚,溪水暴涨,常会冲毁堤坝,造成洪涝灾害。何金武说,“特别是1999年的台风,更是给村民带来严重灾难和永远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自擘画、亲自推动木兰溪治理。1999年12月27日,习近平同志将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张镇段,并参加了义务劳动。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经过这些年努力,木兰溪实现华丽转身,洪水肆虐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留下的旧水道改造成了玉湖,湖心水域面积700多亩,是涵江白塘湖水域面积的两倍。不仅如此,张镇村也进行了拆迁改造,原来“脏乱差”的城中村如今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新片区。玉湖边上,现已建成市青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今后规划建成综合性水生态公园,成为莆田城市最美地标区域。

为提升木兰溪水质,近年来张镇村又先后投入资金近百万元,持续开展“清水行动”、河道清淤、河岸护坡、河岸一体保洁等行动,既提高了排涝能力,又美化了环境。同时,建立常态化保洁机制,村居环境发生大变样。

水经济发展了

接续治理,木兰溪变了。伴随着水环境的改善及水质的提升,张镇村以生态农业为主的“水经济”正在快速发展。

近日,在张镇村江边自然村“水部江边农业合作社”火龙果种植基地,前来采摘火龙果的游客络绎不绝。正在招呼游客的村民何清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想发展现代农业很多年了,经济价值是传统农作物的好几倍,但是火龙果最怕水淹,以当时的条件根本没法种。”何清宗说,木兰溪治理好了,村里经过好几次台风暴雨都没闹水灾,发展现代农业这件事又被重新提上日程。

村里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由几位经济能人牵头,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本村籍农民自愿入股,每人每股出资2000元,成立合作社,按每年1600元的租金标准将本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经营管理。在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公司注册等一系列前期运作后,种植芭乐、火龙果、百香果面积达70多亩。为了规范管理,合作社依法成立了顾问团、理事会、监事会,实行种植、销售、资金等统一管理。何清宗表示,加入合作社,既有土地租金,又可打工赚工资,还能入股享受合作社分红,收入比以前单纯种地高多了。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村民们纷纷行动。村民傅石雄选择在张镇村朱墩自然村投资80多万元发展无公害葡萄种植园,引进台湾巨峰品种,共流转土地面积30多亩,目前首批试产的5亩已经可以采摘,按每亩收入1万元计算,预计第一年就能收入5万多元。

对水质要求很高的菱角种植业也得以重新焕发生机。“菱角是我们村传统种植经济作物,最多时年种植规模可达上千亩,年产值300多万元,但由于过去个别村民环保意识淡薄,随意往河道排放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导致河道淤积、水质变黑变臭,生产出来的菱角品质下降,没有销路,不少村民纷纷选择转行,菱角种植产业一度萎缩。”朱墩自然村的菱角种植大户何风林告诉笔者,如今小河水质变好,又能看见螃蟹、田螺了。他们发展种植的信心就更足了,不少人又开始在池塘或洼田引水放养菱角,村里的池塘不够用,一些村民就采用到附近乡村租地租池塘或合作的办法种菱角,扩大生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大力发展“水经济”“绿色经济”的同时,张镇村还毅然关闭10多家对环境有污染的安全网生产厂,每年减少经济收入上百万元。

水文化丰富了

张镇村内河网密布,村民靠水而居,在治理水环境、发展水经济中,这里还有着丰富的“水文化”。

说起妈祖文化在张镇村的传播,就不得不提到南箕天后宫。南箕天后宫又名昭惠庙,据《莆田县志》记载为莆阳四大妈祖庙之一,创建于元大德年间。2011年,张镇村荔港大道以南部分启动拆迁改造。为传承妈祖文化,天后宫以及一段被称为“美人照镜”的河道,原封不动保留了下来。

据张镇村村委会副主任何志雄介绍,该村新建的安置房命名为“张镇水乡”,彰显村里的水文化特色。2019年,市里投资约3.1亿元启动玉湖环湖公园建设,其中包括“山水望”“水城记忆”“乐水码头”“如心如梦”“木棉草坡”“缤纷水岸”“望湖广场”等七大人文景观,进一步丰富水文化。

张镇村党支部书记彭天富说,村民在丰富水文化的过程中,也受到水文化的“反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捐资改扩建校舍,捐资助困、修桥铺路,人人争做公益的风气在村里就很盛行。进入新时代,这样的好事、善事更是不胜枚举。比如,村民何仁芳的儿子在上班途中不慎遭遇车祸昏迷不醒,住院救治,高额的医疗费使家庭陷入困境,该村干部群众捐款近20万元。经过治疗,何仁芳的儿子逐渐清醒并办理出院手续回家休养,何仁芳夫妻没有将剩余的9.8万元捐款留下,而是全部退还给乡亲们。但他们刚刚把捐款退还了,其儿子病情就出现反复、再次告急。村民受其感动再次捐款,个别村民还进行了追加。由于医治及时,何仁芳的儿子今已康复出院。充满正能量的凡人善行一时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美谈。

为不断弘扬水文化,去年以来,张镇村还紧紧结合移风易俗工作,修订村规民约,响应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倡导婚事丧事简办等,引导群众和企业家厉行勤俭节约,把省下的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共筹资近30万元,硬化村道、机耕道1.5公里,建设群众健身场所1个,受到群众肯定。

昔日台风季节“逃大水”,今日新城崛起乐安居。在张镇村,总会听到村民说:“由衷感谢党和政府,过去大家都怕住在水边,现在这里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大家伙都抢着来这里安家落户!”

责任编辑:小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