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期间,福建省水利厅以“数字赋能八闽幸福河”为主题,展示福建省河湖数字化、智能化治理成效,智慧河长、天眼河长、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等一批数字产品吸精。
从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开始,福建省就以“信息可查、现场可视、指令可达、运行可控”为目标,同步推进河湖长制信息系统建设,以数字提升河湖管理现代化水平。
强化顶层设计,把标准立起来
坚持平台一张网。硬件设施、公共软件、基础图层等统一建设、同步应用,避免重复投入,减轻基层负担;信息系统统一平台、个性定制,各级按照权限使用相应功能,并根据工作需求进行个性化开发,让各级河湖长、河长办、河道专管员在同一平台应用,实现上下连通;根据水利部指导意见和技术指南,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数据采集规范》《采砂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参数》等,统一标准、无缝衔接,打破数据壁垒。
坚持工作一盘棋。立足于全方位,针对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开发了信息服务、综合业务和公众服务等三大核心功能,建设多平台应用系统;立足于全流程,围绕管河、管事、管人,开发了“河势、河事、河士、河视、河匙”等七个专题模块,实现了对流域自然状况、涉河事务处置、河湖长履职的管理;立足于全覆盖,目前全省5829名河长、448名湖长、1182个河长办和12197名河道专管员全部纳入系统平台,实现指令下得去、问题能反馈、事件有跟踪。
坚持创新一条路。2017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河湖长制信息系统1.0版本,建设门户端和巡河APP,在全省10个设区市和22个县试点应用;2018年投入1500万元开发2.0版本,打造河长一张图,增强指挥调度功能;2019年投入3000多万元,推进涉河信息采集点建设,开发河湖清四乱专项模块;2020年投入4000多万元,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开发采砂管理专项模块,加密河湖视频监控。
坚持开放融合,让系统用起来
加快信息汇聚。通过整合共享,将生态环境部门管辖的水质监测站点、入河排污口、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监测、农村黑臭水体,住建部门管辖的城市黑臭水体、污水处理厂等信息汇聚起来。通过提升扩面,绘制全省3700多条河流水系图,补齐1.39万个河湖长公示牌信息,建设278个规模以上取用水户监测站点;整合全省水质交接断面2551处,实现市县乡交接断面水质监测全覆盖;在重点河段建成视频监控2360个,其中智能识别探头260个。目前,河湖长制信息系统共收集涉河信息35类10亿条,形成了27个专题图层。
加快工作融合。盯紧“河”,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加大对河流岸线、重要河口监管;引入智能无人机巡河,实现空天地监管一体化。聚焦“人”,各级河湖长、河道专管员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智能巡河,形成巡河轨迹;通过手机拍照结合文字输入,将发现的问题实时上报,各级河长办协调部门单位分办;问题处置后反馈平台审核销号,形成闭环管理。突出“治”,将攻坚行动的进展、水质的变化、社会公众的投诉等情况,通过系统实时公布,倒逼各地强化河湖治理。
加快基层推广。通过培训提升,组织信息系统应用专项培训,开展数据校核整编,增强应用水平;通过活动引导,开展信息系统应用技能大赛,组织知识竞赛和实操演练;通过考核倒逼,将信息系统的数据完整率、人员使用率、事件的处置率,与河湖长制日常考核相结合,调动各地积极性。
深度挖掘运用,让数据活起来
河湖水质实时公开。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时公开水质监测数据,并按市县进行排名,让各级河长、社会各界看到河流水质实时变化。
河湖管护精准评估。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水质监测、河道巡查、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第三方暗访等数据资源综合分析,找准问题集中的河段,为精准督导、帮扶等管理提供支撑。同时充分挖掘数据价值,201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河流健康评价,建立了12项评价指标,对全省179条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座大型水库进行健康评价。
河湖健康“码”上知晓。今年在河湖健康评价基础上,利用河流水量、水位、下泄流量、水质等监测数据,对河流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河流健康码,实时展示河湖健康状况,倒逼河长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