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同安启动“百名人才联百村”活动 乡村吹哨人才报到
2021-07-02   作者:邹玒 文洁 黄静怡   来源:东南网

海拔近千米的高山茶园中,亲子采茶、茶园瑜伽等配套旅游产品受到市民游客们追捧;位于竹坝的百利现代农业科技园内,科技为传统农业插上了新“翅膀”;而莲花镇美埔村的国家电投美埔农、光、旅三产融合项目,则让种菜、发电、养鱼三不误……如今,在厦门同安广大农村,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精品农业、新型农业等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主体兴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不断拓展。

26日下午,一场以“尚贤礼才 近悦远来”为主题的同安区“人才服务月”暨“百名人才联百村”启动仪式在同安区莲花镇举办。未来,“百名人才联百村”活动将持续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措施,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以才育才、以才兴村切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同安区党校科研室主任沈丽英进行宣讲,引导激励广大扎根乡村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把论文写在同安农村大地上。

同安区是厦门市农村面积最大、农业占比最重、乡村人口最多的区。全区涉农户数约占全区户籍户数48.4%,占全市农户数40.52%;涉农人口20.8万人,占全区户籍人口56.5%。乡村兴,则同安兴,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因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同安区立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瞄准人才振兴,推动人才下乡,助力乡村振兴。

产业兴,让同安乡村振兴有了“源头活水”。而这“活水”的背后,是众多才华横溢、实干奋进的人才努力的身影。深知“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扶贫先扶智”的同安区,持续在乡土人才引进、培养培育、产业拓展和服务保障等方面下苦功、出实招,打造更有温度的人才高地,以人才集聚按下乡村振兴的“加速键”。

“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服务留人,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启动仪式上,同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柯志强表示,本次“百名人才联百村”就是这一理念最鲜活生动的实践,他们将积极推动村居所需和人才所能精准对接,村居吹哨和人才报到无缝衔接,村居发展和人才价值有效联接,把人才聚和事业兴统一起来,助人才立千里之志,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使人才无后顾之忧。

作为本次活动的另一大重头戏,现场还举办了“聚智汇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人才论坛,集思广益,碰撞乡村振兴的思维火花。

科技特派员代表、厦门百利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康英德,返乡创业人才代表、军营白交祠返乡青年创业联盟负责人苏海亭,文化人才代表、珠光青瓷省级非遗传承人庄友谊等5位人才代表交流探讨如何发挥个人专长,助力乡村振兴。实际上,这5名人才也正是“百名人才联百村”的一个缩影。这些来自同安区各行各业的骨干人才,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

“‘一村一才’全覆盖,更要村居所需和人才所能精准对接。”同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为了摸清“家底”使供需对接提质增效,该区全面梳理108个村(含村改居)产业、生态、文化、资源等现状,按照尊重人才、组织统筹、发挥优势、便于联系原则,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

此外,同安区还加强组织部门、村居党组织和专家人才三方联络协作,实行需求征集、提供服务、沟通协调、评价反馈机制,生成6类“人才服务项目”,通过党建引领、项目攻关、科技助力等多种措施助力乡村振兴,做到村居吹哨和人才报到无缝衔接,形成人才的“精准滴灌”。

人才服务大局,组织礼遇人才。同安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村居发展和人才价值必须有效联接,“百名人才联百村”将持续深化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措施,为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以才育才、以才兴村切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为了解除扎根乡村人才后顾之忧,近年来,同安区创新出台农业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办法,建立以薪酬为依据的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不唯学历、职务、资历和身份,给予农业产业人才最高68万元补贴,并按三个层次给予人才1000-2000元房租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同安区还坚持示范带动作用,成立8个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站,依托百利、银祥等17家农业龙头企业、599家农民合作社带动,构建农副食品加工业百亿产业链,并投入130万元扶持农村实用人才“一才一基地”品牌建设。据悉,农村人才李义福和林晓晴带领的鑫美园和青云岭现代农业合作社,已带动社员300多户,辐射村民8000余人。( 邹玒 文洁 黄静怡)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