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主冯洪龙:勇当科学种粮的“拓荒牛”
2021-11-03   来源:中国福建三农网

中国福建三农网永安11月3日讯  永安市小陶金山家庭农场位于三明永安市小陶镇上湖口村,成立于2013年7月。农场主冯洪龙是当地粮食种植专业大户,他根据市场需求,立足当地实际,开展水稻及食用菌种植、加工和销售,摸索出一套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经营模式,引领带动农户实现增效增收。

2013年,目睹本村102亩养鳗场多年撂荒,从小务农的冯洪龙不忍心耕地如此浪费,苦口婆心地挨家挨户做工作。以前两年免租、第三年起以干谷300斤/年的实物租金方式成功流转荒地,承包期限20年,实施粮食规模化种植。

勤劳肯干、不怕吃苦的冯洪龙率领家庭成员披荆斩棘,手提肩挑,先后投入9万元资金,历时46天,完成耕地改造,种植再生稻。随后,他继续流转撂荒农田20亩,流转撂荒牛蛙场90亩,再投入13万元,全面完成撂荒地复垦改造。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科学种田技术和效益,农场筹措资金投入扩大再生产。在国家农机补贴等政策项目支持下,建立工厂化育秧温室房300平方米,购置引入各类先进设备,推行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图片1.png

实行机械化耕作

“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学习先进经营理念,运用新技术新模式,使得农场生产技术取得较大进步。”冯洪龙多次参加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内检员等培训班和家庭农场主高级研修班,以及由福建农林大学承办的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种粮大户示范培育等培训班,还邀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永安市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到农场开展机插机收新品种展示,试验示范“五新”技术,不断提升专业种植和管理水平。

在村民眼中,冯洪龙是个敢闯敢试、不满足于现状的人。他不断探索优化粮经种植结构,采取部分春季稻轮作竹荪,单、晚季主推6个优质稻新品种,实现增产5%以上;种植竹荪25亩,亩产值达2万多元,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同时将种地与养地相结合,利用冬闲时种植紫云英绿肥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15%左右,实现农膜100%回收、桔杆100%还田,促进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图片3.png

竹荪种植

除了种好地,冯洪龙还十分重视农业品牌经营。他积极响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号召,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入驻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推行“一品一码”赋码销售,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可溯源,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农场还注册“永陶湖”品牌商标,实行统一包装,产品远销泉州、厦门、广东等地,供不应求。

冯洪龙敢于拓荒的精神,有效盘活了村集体土地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撂荒地的综合改造及利用模式,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目前,农场共流转耕地212亩,自有承包地8亩,总计经营面积220亩,年产稻谷120吨、食用菌2吨,年收益76万元。得益于品牌赋能,2020年农场销售的40吨优质品牌大米,产值达24万元。

“要让农民种粮有保障、有甜头。”这是作为党员的冯洪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积极引导农户和其它家庭农场走科学种田、精细管理、善用市场的道路,不断提升种地效益。一方面,农场与永安市锦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合作,充分利用农机设备闲暇时间,为周边农户提供机插、机耕、机防、机收、烘干和大米加工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节本增效;另一方面,农场种植模式示范带动了周边300户农户发展现代农业,带动食用菌种植1500亩,帮助该村2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参与采收、烘干竹荪等初加工环节,实现增收60万元。

图片4.png

带动当地妇女就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永安市小陶金山家庭农场先后被评为三明市示范家庭农场、福建省示范家庭农场。冯洪龙本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共产党员示范户。2020年,他创业带头致富的故事还入编了《福建省高素质农民典型风采》。

责任编辑: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