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宏带着孩子们观察植物,体验农事活动。(日溪乡供图)
“这莲田收拾得真好,花开的时候可好看了,不像之前都是荒地,长了半人高的野草。”在福州晋安区日溪乡汶洋村,村部前的40多亩莲田,开花后就成了村民最爱遛弯的地方。
半年来,莲田长叶、开花、结实,就像随着季节不停变换布景的一方舞台,展示着乡村的美景。其幕后“导演”之一,就是省劳模、日溪乡“一懂两爱”村务工作者施秀宏。
撂荒地上长出“金豆子”
46亩的荷塘,原先大部分是低产甚至撂荒的稻田,经过土地流转村两委决定改种莲子,日溪乡派出施秀宏负责代耕代种和全程技术服务。
在施秀宏的指导下,村民开着小型挖机深耕,清除杂草、平整土地,挖出田床,垒起田埂,引水……“田埂开在什么位置、上下两块地落差不能超过多少、从哪个位置引水灌溉,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施秀宏手把手教当地农民改造,并将自己的田间管理技术倾囊相授。
4月份,经过播种,水面新生的荷叶青翠欲滴。盛夏,莲花开了,莲田成为汶洋村一大景观。今年8月,莲花谢了,花蕾底部结出了膨大的莲蓬,村民开始采摘莲蓬,剥开莲房和莲衣,一个个莲子饱满白嫩。
农民的脸上扬着笑。“这些地荒了不能增加产出,还破坏乡村的景观,现在土地平均收益提高了,也能充实大家的腰包。”
“莲田三年一复种,接下来的两年,当地农民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就行了。”看到村民已经掌握了田间管理技术,施秀宏功成身退。
坚持留在家乡吃“农业饭”
施秀宏是日溪乡点洋村村民。1989年初中毕业,他没有像其他年轻人一样进城务工,选择留在农村吃“农业饭”。施秀宏有一定的文化,对脚下的土地,他热爱,也坚信地里能挖出金。
他是村里最早开始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的人,打着“时差”的蔬菜一时很受欢迎。上世纪90年代,他又率先种植“津研4号”黄瓜,一亩产值2万多元,次年他就把这项种植技术传授给了乡亲们。
2009年,找到靠谱采购商的施秀宏带头成立了利宏养殖专业合作社,邀请村里的农户加入,推广生态立体模式养殖土鸡土鸭,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在点洋村,大部分年轻人都进城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施秀宏常用自家的农机帮他们干些地里的活。每年农场忙时还会雇佣当地农民,带动村民就业。平时村民有些种植上的难事向他求助,他都会尽心尽力给予解答和指导。2011年、2012年,他两次被评为晋安区优秀共产党员。
2018年,施秀宏加入了“一懂两爱”队伍,负责粮食安全的管控、一品一码、农技推广等,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做有情怀的专业农民
生活中,很多人感慨,现在的农产品没有小时候的味道了。作为农民,施秀宏听到这句话心里很不是滋味。2003年创业之初,施秀宏向福建农林大学两位教授取经,学习生态农业,追求农产品的“古早味”,从合作社到家庭农场,施秀宏一直有意识地坚持这种理念。
现在,施秀宏经营着的绿恩家庭农场,就采取生态立体养殖模式,还跟福建省观鸟协会合作“我在北峰有块地”项目,发展亲子农业体验活动,为人代耕代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每次农场来客人,憨厚朴实的施秀宏就成了“孩子王”,带着城里的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体验大自然和农事活动。经过游客的朋友圈,北峰日溪的美景越来越为人所知。
在施秀宏看来,生态农业首先不能对环境造成负担,其次要形成整体的循环,因为要顺应农时,对田间管理要求更高,所以产出量不高。“比如鸡鸭粪便怎么处理、用什么化肥、农药的安全使用、用药的安全期等,包括鸭子的养殖周期,都有要求。”
别人说他种出的农产品有“小时候的味道”时,是施秀宏最高兴的时候。他说:“做生态农业不能追求很高的利润,但我还是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