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福建 美丽样本
2021-11-17   作者:陈旻   来源:福建日报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2002年,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扎实推进,绿色已成为福建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提出“生态美”的期冀,强调要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跨越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共进。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的第一站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他谆谆告诫:“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10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公布了正式设立的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名列其中。

“绿色是福建一张亮丽名片。要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

殷殷嘱托铭记于心。福建干部群众沿着习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努力推进生态“高颜值”、经济“高素质”,高质量发展呈现和谐和美景象。2020年,福建是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且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今年1—9月,全省九市一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1%,高于全国平均数12.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全优、领先全国。

高位突破 生态治理优中求进

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在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优良的高起点上,如何高位推进生态省建设,把“生态优等生”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省委书记尹力指出,要抓好防治污染和生态修复,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是生态治理优中求进的首要任务。

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展开——

蓝天保卫战。坚持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工业炉窑、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项目500个,创新大气热点网格智能监管机制,PM2.5浓度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

碧水保卫战。连续四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目前小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96.9%,比2016年基准年提高21.3个百分点,完成207个农村“千吨万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144个环境问题整治;

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提升到186.9万吨/年;

碧海保卫战。分类梯次推进海湾综合整治,强化涉海排污口和海漂垃圾智能监管、智慧治理,打造碧海银滩、湾美岸绿的美丽海岸带,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82.9%。

五年来,福建高质量构建污染防治共治体系,圆满完成各项阶段性目标任务,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优秀,位居全国前列。

生态保护修复,全速推进——

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目前已覆盖全省7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85%以上的珍稀濒危物种;

重点流域治理系统推进,闽江、九龙江等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实施;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广“长汀经验”,全省水土流失率下降至7.52%;

城乡绿化一体化推进,九市一区国家森林城市和所有县(市)省级森林城市实现“两个全覆盖”。

2020年,福建生态成绩达到历史高位,全省70%以上建制村创建“绿盈乡村”,“绿化、绿韵、绿态、绿魂”遍布乡间。

看得见的高颜值,摸得到的获得感,“十三五”期间,福建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1.9%。

体制创新 改革引领生态建设

三明沙县,满目苍翠,林海茫茫。连绵的山林,正通过林票等形式,不断带来山林添绿、林农增收的双赢机遇。仅沙县区,发行林票的村庄可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超7万元。

林票制度,是三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之一。

2020年,林票制度入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向全国推广。至2021年9月,三明全市已发行林票面积11.34万亩,金额达1.12亿元。

近年来,我省持续深化林业林权改革,激活绿色新动能:探索林业金融新产品,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改革,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推进林长制……

沉睡的山林成为“绿色银行”,改革之手“点绿成金”。

2016年,我省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省建设进入提档升级新阶段。

紧扣创新改革的主线,福建大胆改、深入试,为绿色发展探路。

坚持绿色导向。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年与九市一区党政“一把手”签订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取消对南平、龙岩、三明、宁德4个山区市,34个县(市、区)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的GDP指标考核;出台《福建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福建省省直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筑牢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责任体系。

优化绿色布局。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6.08%被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编制实施“三线一单”,建立“1+10+N”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限“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加强绿色管控。先后颁布施行《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20多部地方性法规,率先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生态云平台,智慧监管、精准治污;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衔接工作机制,探索“补植令”等生态恢复性司法。

实现绿色价值。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具有山海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覆盖全省主要流域,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10”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环境权益交易全面推行,排污权累计成交17.18亿元,活跃度居全国前列。

2020年,经中国工程院评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26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按期取得了38项重大改革成果,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为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贡献了福建智慧。

聚焦“双碳” 锚定绿色发展道路

9月12日,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厦门产权交易中心的海洋碳汇交易平台,首宗海洋碳汇交易完成,开启了“蓝碳”交易的福建篇章。

海洋“蓝碳”和森林“绿碳”,是我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提升碳汇能力的切口之一。

全国率先将陶瓷业纳入碳交易市场,全国首单以远期碳汇产品为标的物的约定回购融资项目落地南平,创新碳票、林票等模式……在全国碳中和领域,福建的身影尤为亮眼。

经过4年探索,福建的碳市场机制日趋成熟,实现了配额总量、交易规模的“双增长”。2020年,福建碳市场发放的年度配额总量已突破2亿吨,位居全国试点省份第三;林业碳汇累计成交4182.9万元,成交额居全国首位。

碳中和项目、碳汇交易市场的加速生成,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已成为福建绿色发展的重要推手。

五年来,福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体系。

总量减排有序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土地、能源、水消耗强度不断降低,对高耗能高排放实行能效、物耗监管;在石化、化工、印刷、涂装等重点行业实施800多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程;98.6%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累计淘汰燃煤锅炉2058台、15000多蒸吨。

动能转换全面提升。全省风电、光电、核电有序发展,清洁能源装机比重56%,高出全国7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4个集群入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5500亿元。

数据显示,我省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幅度超20%,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减排目标任务,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40%;单位GDP能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2%。

以占全国1.3%的土地、2.8%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4.3%的经济总量,福建这五年,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走前列,福建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基础、有优势。

《福建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建立健全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被纳入生态省建设总体布局,以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绿色低碳转型。

“电动福建”驶入快车道,全省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3.19万辆;福建省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工业园区,一批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正加快建设;全省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成立,和福建省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共同为福建“双碳”提供人才、科技支撑……绿色经济蓬勃发展。

10月,《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正式印发实施,提出我省将聚焦“双碳”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系统开展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和美丽园区等“五大美丽”建设,不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示范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持续抓好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加快推动“双碳”工作、继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向着美丽中国示范省份的目标,福建步稳蹄疾。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