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雷竹产出的时节,在雨水的滋润下,一根根竹笋破土而出,给乡村增添了一抹生机。11月16日,建瓯市川石乡的村民们兴高采烈,争先恐后地扛着锄头去竹林挖笋。
“1亩雷竹10亩粮,3亩4亩娶新娘,5亩8亩盖楼房,10亩确保奔小康。”这是在建瓯川石乡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作为“中国笋竹城”,建瓯市推进笋竹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立足雷竹生产兼具生态、经济双重优势,大力推进雷竹产业发展。而作为建瓯笋竹重镇的川石乡,突出产业发展关键,充分发挥雷竹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主阵地”的发展战略,全乡联合社的雷竹种植面积达5350亩,一年亩产5000斤,一天产量能达70000斤,不仅满足了周边省份的需求,还远销深圳、香港等地,每亩产值可达2.5万元,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1亿元。
一根竹子是如何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的?川石乡带头成立“述义”“五福”等2家雷竹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雷竹产业发展。通过推广“党建+合作社+农户+科特派”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科技特派员作用,并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技术,提早、延长了雷竹出笋时间,提高雷竹出笋率及市场价格,有效带动了全乡雷竹产业发展。
在建瓯市溪口村,笔者看到,该村竹农们采用的是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玉米秸秆保温覆盖技术。“原来,我们都是利用谷壳发热,它的燃烧温度只有17到18度,而玉米秸秆发热能达到22度左右,不仅保温效果更好,而且腐烂后的玉米秸秆还能充当肥料。”东河雷竹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吴增付介绍道,该村从去年开始,大面积使用玉米秸秆替代谷壳保温,提升了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成本,使用一吨玉米秸秆比谷壳省800元,一亩地需要使用3吨玉米秸秆,每亩地节省2400元的价格。并且,这些玉米秸秆是均从安徽运输而来,既减少了当地焚烧玉米秸秆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促进了建瓯雷竹产业发展。
在雷竹致富的路上,科技特派员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丰产高效培育技术、生态培育技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技术改善雷竹的生长环境,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设备来提高种植效率,提早出笋时间,提高雷竹笋效益,为川石全乡推广雷竹栽培技术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东河雷竹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黄德婢介绍道:“肥料的使用很关键,松软的土壤可以让雷竹笋更好地生长,我们使用的是光泽的有机肥,土壤不容易板结,不仅环保而且提升产量。”同时,合作社还耗资40万引进了新的灌溉设备,可以节省水量,有效控制土壤湿度,促进笋的生长。而且合作社使用无人机高效打药施肥,高科技的运用加上科学种植,笋更大也更嫩了。
产量、质量提升的下一步,谋划的就是市场。起初,川石乡雷竹没有什么名气,“有产量、没销路”一度让植农们陷入低谷,后来经种植大户吴增付辗转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地推销雷竹笋,最终与家乐福、永辉、联华等大超市达成合作关系,市场打开后,订单量直线上升,单靠吴增付一家的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他一家家劝说合作社联合抱团取暖,摸索出了“农超结合”的新模式,即自发形成的联合社直接为超市供货,免去中间商差价,大大降低了成本。
“有了订单,农户们种植雷竹也有了保障,种了就有得卖,大家积极性都上去了,我们农民致富也有了盼头。”一位合作社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