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
近年来,我国供水管网设施建设随着城镇化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公共供水普及率不断提升。不过,一些地方存在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较高的问题。住建部此前公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19年全国城市、县城供水管网漏损水量分别为81.64亿立方米和13.73亿立方米。两者相加,大体相当于700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漏损水量惊人。
公共供水管网漏损,危害不小。对于居民用户来说,目前各地普遍采用由水厂直接向用户供水的集中供水模式,一旦漏损造成水压过小,又没有二次供水水箱缓冲,正常生产生活势必受影响。同时,漏损还可能引起“黄水”“红水”,影响水质安全。对于供水企业来说,水量损失意味着供水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更加严重的是,漏损增大爆管风险,而爆管则可能造成地面沉陷、道路受损等次生危害,影响公共安全。
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是保障供水安全的重要举措,科学溯源则是必要前提。当前,管网漏损居高难下,原因很多。比如,供水管网老化问题突出,部分城市供水主管仍在使用数十年以上的老旧管网,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老旧管网中低质管材占据不小比例。再如,由于管理粗放,市政施工开挖、管网管理不到位等人为因素,常常导致供水管网断裂。另外,管网建设因规划短视跟不上城市扩张步伐,部分供水管网设计欠佳导致关掉一个水闸修理一个漏水点就可能造成大片区域停水,无法立即投入维修等。
概而言之,漏损源于硬件设施不足和管理机制缺漏。就此而言,两部委提出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工程、推动供水管网分区计量工程、推进供水管网压力调控工程、完善供水管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多管齐下,针对性强。
管网是供水最重要、最基础的“生命线”,各地要摆正心态,杜绝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维护等观念做法,确保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质量过硬。要用好分区计量和压力调控等手段,一方面完善用水计量体系,取消“包费制”供水,杜绝“人情水”,另一方面优化供水分区并分类施策,合理调度供水压力,实现管网压力时空均衡。要把智慧化建设当作方向,在摸清设施底数和运行状态的基础上实施智能化建设,改变过去“凭经验”控制漏损的现象,实现对供水系统智能化、精细化控制。
开展漏损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技术控漏,也需要管理控漏。我们要培养建设一支懂管理、有责任感的人才队伍,不断完善供水企业内部管理和激励制度,改变“漏多漏少一个样”的心态,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形成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