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守护好一方地下水 打造出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
2022-03-24   来源:人民网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首日。今年我国“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厦门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方位守护珍贵的水资源。”厦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厦门近年来以拧紧地下水的“水龙头”、建设节水型社会、复苏河湖生态为攻坚重点,努力管好、用好水资源。

  期间,厦门不仅明确一条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以有效守护全市珍贵的地下水资源,还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进展,并不断通过深化“河湖长制”,有效复苏了河湖生态,打造出筼筜湖、五缘湾湿地等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

  一条蓝线守护地下水

  近年来,一条看不见的蓝线一直默默守护着厦门的地下水。

  “厦门是福建省内率先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的城市。”厦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早在2015年,该局就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关于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和加强地下水管理工作意见》,而2019年《福建省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划定报告》出炉后,厦门更是第一时间明确地下水警戒保护蓝线,并制定出蓝线内的限采区、禁采区保护管理措施。

  例如,在根据蓝线划定的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厦门市水利局通过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地区不新批取水许可、对存量取水证采取到期不予延续等举措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

  数据显示,目前厦门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近450平方千米。其中,地下水禁采区主要包括咸水、管网区及砂质海岸区,共18处、总面积128.33平方千米;限采区主要包括水质较差区、管网区,共23处、总面积317.76平方千米。

  “地下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必须从严从细管好。”厦门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资源分布面广,容易受污染且难以修复,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旦无序、过量开采地下水,不仅地下水资源量会加速减少,还将造成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引发内陆淡水的水质恶化以及湿地退化甚至消失等严重后果。为此,在呼吁全社会一起“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的同时,该局还将深入地下水规范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特别加强对农业取用地下水的监督与管理,拧紧地下水的“水龙头”,进一步守护珍贵的地下水资源。

  岛外两区着力打造节水示范区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近80%的原水依靠域外调水……海滨城市厦门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一直并存。因应于此,该市一直着力推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力图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低效用水方式向高效用水方式转变、从粗放开发水资源向主动节约水资源转变。

  据悉,早在2009年,厦门即获评“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拥有较好的城市节水管理工作基础。然而,长期以来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考核工作仅涉及城市建成区,未能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而为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节水型社会,近期在岛外翔安区、集美区,厦门市水利局已启动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

  “此举旨在贯彻节水优先方针,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及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厦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集美、翔安两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计划从完善地方节水管理制度、健全节水管理体制、加强节水载体建设、进一步探索再生水使用方向、落实节水器具推广、扩大区域节水宣传等6个方面在全区范围内推动开展,将其建成为可供其他行政区参考、借鉴、复制的节水示范区。

  此外,通过上述两个行政区的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厦门水利部门还将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厦门当地实情的节水管理道路,为该市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深化“河湖长制”复苏河湖生态

  眼下在厦门,一条条溪流缓缓流淌,涓涓细流清澈见底,两侧岸堤草盛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触目可见。

  这得益于近年来厦门水利等部门多措并举、高度重视河湖治理、持之以恒复苏河湖生态。以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加快河道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为例,截至目前,该市79个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全部完工,总投资额5.76亿元,累计建设河道总长244.3公里,打造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风景线。

  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并取得实质成效,也是厦门管好、用好水资源的写照。据悉,围绕“让水清起来、让水动起来、把水留下来”理念,按照“再生水厂尾水为主、水库水为辅、外调水为补充、水源连通工程作为应急”的思路,该市水利部门统筹编制印发《厦门市九条溪流生态补水工程规划》和《厦门市雨洪增蓄利用工程规划》,拟定“十四五”期间生态补水和雨洪增蓄项目共26个,计划投资25亿。其中,目前已先行启动的同安埭头溪、翔安浯溪和内田溪生态补水工程,有效增强了河道水体流动性和自净能力,强力巩固埭头溪和浯溪消除黑臭的成果,内田溪河道水体水质也由劣V类提升到V类标准。

  此外,厦门在全省率先将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监管,出台《小微水体治理工作指南》、创新推出“评星”管理办法等,让一个个长治久清小微水体如今成了厦门市民家门口的美景。数据显示,该市910个小微水体全面登记造册,形成“一塘(池)一档”,已完成302个小微水体治理、精心打造出8处水景观示范点。

  “经过持续治理,厦门市河湖水质明显改善。”厦门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厦门市域范围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小流域10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国控隘头潭断面多次跻身全国水质考核前30名“红榜”,打造出筼筜湖、五缘湾湿地、东溪五显湿地、莲溪等一批河湖精品示范工程。其中,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做法获国家发改委推广。

责任编辑:林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