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援疆故事:山海有约 天山作证
2022-07-25   作者:林蔚 林丽明   来源:福建日报

近日,记者随“重走林公路 丝路援疆情”主题采访团前往福建对口支援的新疆昌吉州,在追溯先贤足迹的同时,也记录下新时代的福建援疆故事——

山海有约 天山作证

7月11日,福建援疆干部和专技人才来到木垒县绿苗农业公司生产基地,向当地农户传授芦笋种植技术。本报记者 林蔚 摄

山海有约,丝路同源;岁月有情,天山作证。

180年前,福建人林则徐从西安启程,沿途经木垒、奇台、呼图壁、昌吉、玛纳斯等地,到达伊犁。在新疆的三年时间里,林则徐兴修水利、勘察土地、屯垦边防,彰显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为新疆人民世世代代传颂铭记。

23年前,首批援疆的福建干部胸佩红花,从福州出发,意气风发开启福建援疆的新征程。他们援疆的目的地,正是林则徐当年曾到过的昌吉回族自治州。

“每个人一生都应该来一趟新疆。看一看天山绵延的雪线、黄沙漫漫的戈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塞上江南的杏花烟雨……看一看这祖国的大好河山,那么你所有的爱国情怀就有了具象的着落。”日前,记者跟随“重走林公路 丝路援疆情”主题采访团来到昌吉州,坚守在此的福建第八批援疆干部如是说。

按照中央安排,福建自1999年开始对口支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23年来,福建共分批选派各类干部人才4000多人进疆工作;财政安排援疆资金近60亿元,实施援疆项目795个;为昌吉州引进产业项目300多个,到位资金400多亿元。一批又一批的福建援疆干部久久为功、接续奋斗,搭建起了“海丝+陆丝”万里同心桥,在昌吉州的热土上创造出了无愧于新时代的援疆新业绩。

“一种源于福建的精神印记”

7月9日,古尔邦节假期的第一天,我们在呼图壁县二十里店村见到了维吾尔族姑娘谢日娜依。毕业于厦门大学的谢日娜依,现在是二十里店村的村支书,同时还是村里“闽东精神体验馆”的讲解员。

“闽东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世纪80年代末带领闽东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生动实践中所孕育出的一种伟大精神……”谢日娜依指着展板,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向我们娓娓道来。

“林则徐可以说是福建第一任援疆干部。”福建援疆干部、呼图壁县委副书记于洋说,“林则徐的家国情怀和闽东精神在一批批援疆干部的传承中,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印记。”

行走昌吉州,处处可见这种源于福建的精神印记——

在呼图壁县的中央苏区(闽西)馆,以300多幅图文资料生动再现闽西“二十年红旗不倒”的故事,诠释了闽西人民“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的老区苏区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在玛纳斯县的乐土驿博物馆,馆内有林则徐当年在新疆的事迹介绍和相关文物展出等,馆外碧水环绕、花木葱茏的设计则体现了木兰溪治理的生态理念;

在木垒县沈家沟村,福建援疆干部建起了以福建土楼外观为元素的“杏福广场”,并推动种植千亩杏树的“援疆林”,移植到户、福果惠民,村民们把这受益于福建、带来幸福的果树取名为“福杏”……

近年来,福建援疆工作队还进一步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昌吉市32所中小学全覆盖援建“刺桐朗读亭”,在昌吉市、奇台县、玛纳斯县建成“援疆书屋”9座,建立“闽疆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丝路泉昌融媒体工作室”等交流平台。

天山雪松根连根,闽昌人民心连心。在深入实施文化润疆的过程中,闽昌两地的互动交融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不断增进。

“一串接一串甜葡萄”的好举措

玛纳斯县是我们此行到达昌吉州后的第一站。

登上塔西河乡东支渠村村口的“三明亭”,抬头可见有鹰在蓝天下低飞,举目眺望,发源于天山山脉的塔西河水自南向北从谷底清澈流过,河谷间的露营帐篷里隐隐传来游客的歌声和谈笑声。

听说来了福建客人,村干部热情周到地用平日里盛奶茶的花纹碗盛上了茉莉花茶招待我们。东支渠村是一个哈萨克族聚居村,过去以游牧为生,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从前年开始,福建援疆工作队投入5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给村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最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帮扶。”福建援疆干部、玛纳斯县委副书记谢锦山告诉记者,“针对牧民村落分布分散的实际,我们借鉴了三明跨村联建的先进党建经验,打造党建引领跨村联建的产业发展示范带。”

“党建+林下经济”“党建+物业服务”“党建+共享农庄”……党建引领、跨村联建的办法有效整合了玛纳斯县乡村基层中分散的农业资源,通过党员示范和具体经济项目的带动,化零为整,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

根据援疆工作队制定的“党建+河谷经济”发展路径,东支渠村充分利用援疆资金,建起了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情的“牧家乐”民宿,并且修建了通往塔西河谷的木栈道,在谷地建起了露营场地。“游客可以来此开展团队建设、体验民族风情、娱乐休闲、购买土特产。”东支渠村第一书记张可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前年村里的牧家乐这一块收入大约36万元,去年40多万元,今年应该能有50多万元。人气越来越旺,今年底上交村集体的8万多元没跑了!”

“过去帮助脱贫摘帽,现在又帮助打响乡村振兴品牌,福建援疆的好举措就像甜蜜的葡萄,一串接一串!”村支书加尔恒·托合塔汗告诉记者。

从牧业到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电商加持、文旅赋能,一批批福建援疆干部引入先进理念、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产业援疆、项目援疆。

呼图壁县汲取宁德市连家船民上岸的成功经验,围绕“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长期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投入援疆资金建设起了“福安新村”等定居点,并且引进3家食用菌生产专业户建示范基地,鼓励和支持定居牧民通过发展合作社增收致富。

奇台县的福建援疆干部紧抓电商直播产业发展的风口,找准优势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文化、蓬勃电商态势的结合点,打造“奇台农业”的品牌矩阵并建设电商直播基地,让奇台的传统农业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玛纳斯县的福建援疆干部以文旅概念赋能传统农业种植,支持凉州户镇西凉州户村把千亩桃园基地打造成“生态观光旅游+特色种植园采摘”的田园综合体。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长效帮扶

“活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在木垒县境内,有一片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的胡杨林,据考证已有6500万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胡杨林。

“胡杨之于木垒是最长情的存在。坚守,是援疆干部和胡杨一样的姿态。”福建援疆干部、木垒县委副书记林立鹏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长情的坚守,福建的援疆工作总是切实从长远来考虑,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增进民生福祉。

牧民定居之后,可以做什么工作增收?

木垒县的福建援疆干部持续探索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的长效机制,投资300多万元在西吉尔镇建设创业就业中心,并在7个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子各修建1个帮扶车间,生产民族服饰、家纺、工装、校服等产品,销往国内外。

同时,木垒县还成立技工学校,培训农牧民掌握机械操作、美容美发、中式烹饪、汽车维修等技能,拓宽就业出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年是福建省农业援疆专业技术人才陈建国第二次来昌吉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渔业援疆”了,他最近培育成功的反季节加州鲈鱼受精卵成功上市,价格是一般市场价格的10倍。近年来,在陈建国的技术帮扶下,参加森淼渔业专业合作社的20多户农户每户年收入平均增加1万到3万元。

有了工作收入后,牧民定居的生活怎么样?“天鹅小镇”的建设给出了“福建援疆答卷”。

“欢迎远方的客人,欢迎福建来的客人……”一边弹着冬不拉,一边唱着自己编的歌曲,住在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的木沙合买提在整洁漂亮的新家中欢迎我们的到来。

2017年10月,在中央、地方配套资金基础上,福建援疆工作队协调各方总计投资超过9200万元推进阿什里乡启动项目建设。2020年,第八批福建援疆干部接过第七批援建接力棒,在原有基础上着力提升牧民定居工程的品质,同时配套建成1家卫生院、2所幼儿园、1所小学、1家加油站、9家养殖合作社。

入住天鹅小镇的,是昌吉市最后一批502户1780名游牧民——每户牧民只需交纳4.25万元,就可住进85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楼房。

天鹅小镇现已成为全疆首个“牧民变居民”“毡房变楼房”牧民定居示范工程。

不仅仅是天鹅小镇,在福建援疆工作队的倾情帮扶下,近年来,昌吉州的民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在吉木萨尔县,2014年以来,来自福建的约3800万元援疆资金带动其他资金共计6000多万元,用于解决农村老人的安居养老问题。目前已建成覆盖27个村的农村互助幸福院12处,让900多名农村老人都住上了“幸福大院”。

带不走的是队伍,留下的是真情

“在农村的帮扶项目特别需要持续跟进和落实。”今年是福建援疆干部、奇台县委组织部部长徐友镔在新疆工作的第六年。2018年,徐友镔组织援疆干部筹措资金25.2万元买了19头母牛,通过与养殖场签订协议托管分红的方式,19户农牧民每户每年可以有1800元的收益。2020年,原本是徐友镔援疆到期的年份,但是由于疫情,养殖场的担保贷款受到影响,“扶贫牛”项目的最后分红出现了“卡壳”。

尽管家中老母稚子殷切盼归,可徐友镔还是决定再援疆三年。留下来的他多方奔走,反复沟通协调村委会、养殖场、农牧民三方,今年4月份,“扶贫牛”项目共29万余元资金全部分红到户。

“援疆干部的长期帮扶,让我们走上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致富路!”奇台县坎尔孜乡华侨村的谢尔皮丁用“扶贫牛”项目分到手的钱,又买来了俗称“北京花”的品种牛养殖增收。

和徐友镔一样,福建援疆的专业技术人才程琼对千里之外的家人有着深深的牵挂。采访过程中,这位来自福建省立医院的主任医生在谈到“一个无声的电话”时,一反冷静专业的常态,含泪哽咽。

原来,程琼在福州的家中有五位老人,其中奶奶已经90多岁了,听力视力都下降得厉害。但是,奶奶十分牵挂远在新疆的孙女,又不想打扰她的工作。实在想得厉害了,奶奶就拨通程琼的电话,因为几乎听不到,所以她也不说话,只是在电话线的另一端静静听着。“奶奶只是想听听我的声音。”电话这边明白过来的程琼潸然泪下。

虽然思乡情切,但程琼始终牢记援疆的职责,积极创建昌吉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专业团队。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程琼深情地说道。

在新疆的采访行程中,我们在路上始终可以见到山顶覆盖皑皑白雪的天山,穿过岁月的烟岚,静穆如斯,见证着脚下土地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变化。

责任编辑: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