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谢能锦(右)和母亲一起在库区湿地公园散步。池远 摄
曲水芦苇荡,白鹭栖漫天,万顷江田绿,人鸟乐悠游……在闽清东桥镇,一个由三个移民村共享的库区湿地公园正成为当地的新地标。
这个公园是闽清县库区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处于当地3个库区移民村的交界地块。1994年,因建设闽清安仁溪水库需要,1000多名村民迁离故园,分散安置于东桥几个村里。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移民发展中心的关怀和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的支持下,移民们开启新生活。这座刚落成的公园也为当地带来了振兴发展的新机遇。
“生态+”
杂乱湿地变生态福地
清风徐来,青草坡柔软起伏,小河潺潺流动,耕牛漫步田间,几只白鹭低飞……走进库区湿地公园,仿佛走进了一幅山水田园画。
“能画出这幅‘画’,多亏了库区移民后扶示范区项目的建设。”东桥镇副镇长许彬介绍,项目建成得益于省、市、县各级移民中心的指导,以及2000万元移民资金扶持。
改造前,这片湿地本就是东桥的一块生态宝地:西侧低山绵延,有茂密的山林;中部安仁溪贯穿而过,河谷两侧植被颇盛,野趣十足。
“虽然底子好,但这片湿地并不‘宜人’。”许彬介绍,尽管当地生态资源丰富,但形态杂乱,不成体系。近些年又因村民开展农事,临水建起鸭舍、鸭场等,更显脏乱。
改变始于项目建设。在当地党委规划部署下,村级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响应,短短一个月就拆除临搭及有碍观瞻构筑物约10000平方米,散落各处的鸭舍、鸭场、牛栏、菇厂都消失了。
不仅如此,镇里还请来华东设计院专家为湿地绘就“生态蓝图”,划分出渔区休闲生态区、湿地休闲科普区、休闲农业观光区三大功能区。在设计中,最大程度保持现状风貌,梳理连通零散水体,增补植被;施工环节则强调最小干预,所有施工材质均采用环保建材,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从前期规划,到项目各关键节点推进,省市县库区移民中心全程跟进指导,做好“水文章”。“通过库区湿地公园的建设盘活生态资源,提升村居环境,助力水利高质量发展,造福百姓。”福州市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旅游+”
生态福地变旅游胜地
项目建设带来的不只是颜值的提升,还有人气的兴旺。
每到周五、周六傍晚,库区湿地公园格外热闹,其中有不少村外来客。
打开社交平台,该公园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良好的口碑与靓照,吸引不少游客携家带口驱车而来。
123县道旁百亩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露营圣地;景观桥下的网红沙滩成了孩童玩耍嬉闹的乐园;新添的栈道和骑行绿道,让游客以多种方式360度欣赏湿地风景。此外,公园内还新添了夜景灯、集成公厕等基础配套。
景区建好了,如何招揽游客?对于身处东桥的库区湿地公园而言,这不是难事。
许彬介绍,东桥镇是闽清县“南商北旅”战略中打造的旅游重镇,目前已建成多个颇具规模的景区,每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
湿地项目周边不乏人气景区——出了公园向北走,不过几步路就到永杰鱼天下景区,景区内观赏性的金鱼成了游客们的“伴手礼”;出公园向东往高速口开,不到十分钟车程便是瓷天下海丝谷景区和闽清九野小镇,亲子游、运动游等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公园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镇上的旅游资源,壮大了旅游产业集群效应。”许彬告诉记者,区别于现有的封闭式收费景区,库区湿地公园作为辐射性的综合休闲服务设施,也持续带动周边村镇的发展。
“生活+”
旅游胜地变宜居宜业宝地
上周五,湿地公园又迎来了一批外地游客,他们停在公园小卖部门前,向店主谢能锦打听哪里适合支帐篷。谢能锦熟门熟路地一指,对方连声道谢。
“一到周末人就特别火爆,不少游客、村民会光顾我的小店,每天可以增收五六百块。”谢能锦的小卖部就在库区湿地公园正对面,伴着公园开放正式开张。
此前,谢能锦在福州跑客运,今年看着家门口建起了新公园,便盘算着打理自家闲置店铺开个小卖部。“也算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谢能锦说。
同样从人气中发现商机的还有在镇上开五金店的王斯钟。看到很多人来湿地时携带帐篷多有不便,王斯钟便做起露营生意,提供帐篷,以及烧烤设备租借、食材售卖等“一条龙”服务。“接下来,客流量增加后,我们还打算组建专业队伍来提供服务。”
湿地公园增加的不只是致富机遇,还有生活幸福指数。
“以前村里没什么休闲设施,一到饭后,大家都跑去隔壁村的公园散步。”朱山村村支书朱鸿秀说,如今有了新公园,引来了隔壁村村民。不仅如此,新公园落成后,也带动村民们搞起了房前屋后的卫生。“新公园这么漂亮,大家都很爱惜这个环境。”
随着人气渐旺,溪芝村藏在深山的“龙井”景点有了热度,村民们开启老宅立面装修工程,准备经营民宿;在湖洋,村民开始谋划“农家乐”“渔家乐”主题餐厅……依托湿地公园项目带来的人气,各库区移民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