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返岗请谨记!吃了这些药千万别开车!
2023-01-28   来源:福建市场监管

节后返岗,很多人选择自驾。虽然“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同样可以带来危险驾驶隐患的“药驾”,你了解吗?也许你的常备药箱里,就有可能造成“药驾”的药品!

什么是“药驾”?

“药驾”,就是指服用了影响驾驶安全的药物后仍然驾驶的行为。一些药物在服用后会引起嗜睡、头晕、反应模糊、视线重影等不良反应,从而危及行车安全。

世界卫生组织列出7大类在服用后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并提出在服用上述药品后应禁止驾车,这7大类药品包括: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催眠药物、有恶心呕吐反应或变态反应的药物、止痛类药物、兴奋剂、治疗癫痫的药物,以及抗高血压药物和降血糖药物等。

“药驾”到底有哪些危害

首先,感冒咳嗽类药物需当心!

大家都熟悉“酒驾”危害,对“药驾”风险可能缺乏了解。广义的“药驾”也包括非常高危险的“毒驾”,即使用精神活性物质。

当下特殊时期,多数人已经“阳”过或正在“阳”,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者不在少数,为了缓解症状,多数人会吃退热类药物及止咳药物。药物在发挥它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有一些与治疗无关的对躯体有害的作用即不良反应。很多止咳药和感冒药中都含有引起眩晕和嗜睡的成分,服用后会出现嗜睡、头晕、反应迟钝甚至视觉模糊等副作用。

而驾驶车辆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精神集中,能够对当前路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果服药后出现眩晕或幻觉,势必会影响驾车安全,很容易酿成祸患。

这类药物中有哪些需注意呢?

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喷托维林:

都属于中枢镇咳药,服用后可能引起嗜睡、头晕、眼花、眩晕等症状。

抗组胺药物可以缓解鼻塞、流涕症状,常用的有扑尔敏、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

扑尔敏(氯苯那敏)作为第一代为镇静性抗组胺的代表药物,因有抗胆碱及中枢抑制作用,易引起镇静、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常被用于感冒复方药中。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为第二、第三代抗组胺代表药物,均无抗胆碱作用、但有轻度中枢抑制效应。

在常规使用剂量下,副作用都相对很轻,完全可以及时识别,通过停药后消除,不需过分担心。建议驾驶员服用第二、三代的抗组胺药物。

复方感冒药,如泰诺、日夜百服宁、白加黑、康泰克:

包含退热、止咳、缓解鼻塞流涕等成分,具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服用后可能引起大脑反应迟钝、警觉性下降,还容易产生嗜睡、困倦乏力和头晕。

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吲哚美辛、安乃近:

服用后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当然药物不良反应因人而已,不是所有人都会出现以上不良症状,其实停药4个半衰期的时间后驾驶就相对安全了。

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

会产生眩晕、嗜睡、视物模糊等症状。

成瘾止咳水含可待因的复方口服溶液:

驾驶员在使用此类药品时应严格遵循医嘱剂量和使用间隔,否则可能出现手抖、失眠、痉挛、抽搐、情绪失控和行为失控等现象,对驾驶安全造成极大影响。笔者建议严格遵循医嘱,即使副反应发生也是能够及时发现和规避的。

除了以上药物,部分镇静催眠药物、抗癫痫及心境稳定剂(包括锂盐)、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物质)等也会影响安全驾驶。

这三种服药习惯要不得!

超量服药

超量服药包括超剂量或自行增加用药频率。

药物的很多作用是与剂量成正相关的,超量服药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重复用药

比如,部分感冒药多为复方制剂,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等,这些成分容易使人犯困。

如果再同时服用镇咳药,尤其是复方制剂,其中有的药物成分可能是重复的,使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实际服药量增加。

药物混吃

混吃会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可能影响其在人体的作用,随意增加药物种类,也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如何避免必要药物对驾驶行为的损害?

每一种药物的全部不良反应都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也不应全部药物均抛开剂量谈毒性,不能“因噎废食”。

正确的方法是,在服药前仔细查阅说明书,充分了解该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服药后静观,如出现身体不适或上述不良反应时应避免驾驶,待好转后再驾驶或使用其他交通工具。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