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
2023-01-30   来源:新华社

上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树立大食物观,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

对大食物观如何更好理解、如何因地制宜践行?

食物消费结构变化: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

大食物观几年前便已经提出。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专家表示,贯彻大食物观,关键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三个拓展”:实现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实现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实现食物安全政策由单一的供给侧管理向需求侧管理拓展。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

“管住、管好耕地的同时,树立大食物观,瞄准市场需求进行有效生产和供给,形成多元化的供给体系在当前尤为重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大食物观要求,守好“米袋子”的同时,要拎稳“菜篮子”、端牢“油罐子”。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152千克降到2021年的124.8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78年的248千克降到2021年的170.8千克。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杨忠岐说,长期以来,中国老百姓的食物80%来自主粮,但如今,这一现象正发生根本性转变。现在,主食越来越不“主”、副食越来越不“副”,老百姓从“吃得饱”到追求“吃得健康”。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青说,从传统的粮食安全观转变到新时代的大食物观,建设优质、高效的生态农业,成为加快农业绿色转型的必然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有助于构建新型食物安全保障体系。

探索多元供给,向森林江河草原等要食物

记者采访发现,多地结合资源环境,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拓展食物供给途径。

我国大水面资源丰富,通过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深远海鱼类养殖,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优质蛋白食物资源。向江河湖海要食物,一些沿海省份正积极探索。

山东海岸线35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海洋资源丰富。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山东依托这些“蓝色粮仓”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类野生养殖。目前,山东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达到105处,其中,国家级44处,占全国的40%。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国和出口国,践行大食物观,一些地方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坚果、野生浆果、优质食用菌等资源丰富。如今,木耳等食用菌类成了大产业,当地多家企业专门从事食用菌种植、菌种研发,有效满足市场对食用菌的多样化需求。

地处“黄金奶源带”的内蒙古,抓住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业。2021年,内蒙古奶牛存栏143.4万头、牛奶产量673万吨,奶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0亿元。2022年,内蒙古出台推进奶业振兴九条政策措施,国家专项资金和自治区财政在奶业振兴方面的投入预计每年将达到22.5亿元。

设施农业是利用工业化生产理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也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设施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可以有效缓解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在蔬菜总产量居全国首位的省份山东,以“中国蔬菜之乡”寿光为代表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利用物联网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山东还提出,要着重推动日光温室宜机化、塑料大棚标准化、连栋温室规模化、菇房与培养房智慧化。到2025年,全省宜机化日光温室改扩建面积达到50万亩,宜机化塑料大棚达到100万亩。耕整地、灌溉施肥、环境调控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0%、80%、60%,设施种植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55%。

推动农产品由“量”向“质”转变,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升级

记者梳理发现,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多地正积极完善相关政策。《黑龙江省产业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提出,推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福建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方案》提出,树立大食物观,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受访专家认为,更好实践大食物观,未来需要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引导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进一步向设施农业聚集,提升设施综合生产能力。

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罗明忠说,践行大食物观,要坚持培养高素质农民,打造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从而推动农产品由“量”向“质”的转变。

大食物观概念的普及,还需要在全社会树立食物消费新观念,推动居民膳食结构优化与升级。尤其是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鼓励减量、营养、健康、绿色消费,反对浪费食物。“通过营养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让广大群众树立起合理、平衡、适量的食物消费新观念。”山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韩磊说。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