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漳浦:一个小渔村的水产养殖之路
2023-03-30   作者:杨凌怡   来源:福建日报

工人在清理养殖池。

作为水产养殖重点县,如今,漳浦县对虾、石斑、河鲀、鲍鱼等一条条名优品种,“游”向了全国各地。

后许村,地处漳浦县东南沿海,土地平坦,海岸线长,气候温暖湿润,优越的地理资源给水产养殖创造了良好条件。当地的养殖产业起步较早,如今已是全县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最高的村之一,也是水产育苗产业最发达的村之一,属东南沿海重要的水产育苗基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作为当年的水产养殖“排头兵”,后许村的故事,仍在延续。

“我村为发展经济,开发山海资源,在红山北面联合围垦养殖对虾,面积50亩,东至外海……请给予批准。”

“经研究同意围垦。 后许村委会。1987年2月15日。”

手写的申请书上,盖着佛昙镇人民政府与后许村民委员会的公章。后许村党总支书记陈峰林告诉记者,这是该村第一张水产养殖申请书。

上个世纪80年代,水产养殖业慢慢在沿海地区兴起,不少地区渐渐从出海捕捞转为近海养殖。后许村也是其中之一。

最开始,村里养殖以黑草虾为主,当时的村干部陈爱国投了30亩虾池,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陈爱国就遇到了第一个“坎”。他采用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但因海水中有害微生物增加,引发虾病,连年亏损。其他村民看到风险,裹足不前。

1993年,漳浦县水产科技人员带着生态养殖技术走进后许村。

何为生态养殖?即转变传统的养殖方法,改为和其他鱼种混养、疏养,在降低养殖密度的同时,提高虾种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有了生态养殖加持,陈爱国的虾池迎来了春天,首年就盈利15万元,一举还清了负债。

后许村村民嗅到了商机,越来越多人开始养虾。从最开始的单一品种养殖到形成育苗、养殖、销售全产业链,后许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水产养殖道路。

2022年,后许村村民陈英建从鱼虾养殖转为海马养殖。

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海马的繁育速度快,养成后的收益更高。按当时的市场价格,一口池养虾半年可获收入1万元,如果改养海马,收益能翻近10倍。

低成本,高收益,但是风险也高。相比其他品种,海马养殖对于水质、水温、光线、饵料等环境因子敏感度高,易发生病害。

陈英建查询了大量资料、案例,最终选定养殖线纹海马。他将自己的虾池重新升级建设,办理养殖许可证后,投入了第一批500条成品海马。

因为经验不足,第一批产出的海马仔在孵化后不久,因为未加温,几乎全部死亡。随后,他每天观察记录环境因素,日夜查看水温、水质以及海马活力。海马仔的成活率逐步提升。

“养殖海马比照看小孩更费心思。”陈英建说,如今,他每天都要到养殖池“打卡”好几趟,对于海马的生长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了如指掌。

如今,陈英建的养殖基地共有150口池,养殖海马200多万条,海马干供应医药公司,也为其他加工企业提供成品海马。

“后许村的水产养殖发展势头很好,通过解决养殖户的实际困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陈峰林说,为助力水产养殖发展,县、镇两级政府积极推动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目前已在后许村沙荒场的闲置集体土地上规划建设16亩养殖池。同时,建设覆盖全村的养殖污水收集管道,解决养殖户的污水处理问题。

如今,后许村共有水产养殖场和育苗场100多家,主要养殖品种涵盖了鲍鱼、石斑鱼、金刚虾、海马、紫菜、海带等,村民年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

责任编辑:徐辰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