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能办“大文化”
2023-06-21   作者:赖昊拓   来源:福建日报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主要阵地不仅在大城市,小县城同样能有所作为,也应当有所作为。

大城市集聚更多的人才、资本,往往是文化多元、艺术荟萃之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小城市应该放弃在挖掘文化资源、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的努力。文化艺术根植于土地,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最终也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常年处于聚光灯之外的小城市,同样拥有着办好“大文化”的潜力。

千年古县浦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宋明理学、闽越古邑、诗词古窑等文化资源富集于斯。如何让这些文化遗存重现光彩,让故纸堆里的宝藏更接地气,让更多人加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通过做足物化与活化的文章,不遗余力地加大文化领域投入,浦城作出了有益探索。

漫步在浦城街头,路灯牌中、变电箱上、电子显示屏里,随处可见创作于浦城的诗词歌赋;行走于“梦笔文化部落”间,古琴声悠扬,剪纸和瓷器文创走俏于群众案头……文化展现了地方底蕴,改善了文旅品质,增添了社区活力,这正是一座小城软实力提升的最好写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而许多宝贵的文化资源依然沉睡在我们的土地之下。浦城的实践,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展陈技术先进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可以不是大城市的标配,在小城中办好“大文化”,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珍视,也是提升人民福祉、增强小城市吸引力的应有之义。

如何打破文化“不沾烟火、不增稻粱”的刻板印象,处理好文化投入和地方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浦城同样给出了答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紧密依靠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实现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生产力提升的良性循环。

通过独有的文化资源,引入厦门大学、省作协等外部力量帮助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打响;鼓励农民诗社、民间剪纸爱好者开展文化创作,令草根迸发力量;众多如陈雪芳这样的艺术家,有感于家乡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独特优势,携带资源主动回归……越来越多像浦城这样的小城在文化领域出圈,也充分验证了这一发展路径的可行与可贵。(赖昊拓)

责任编辑:胡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