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被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对我来说,这是组织对我的肯定,同时也深感肩上有责任。”6月26日,在宁德市屏南县第二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出征动员大会上,熙岭乡龙潭村新村民胡文亮作为特聘指导员代表应邀发言。动员大会后,屏南县第二批43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正式奔赴乡村,逐梦田野。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屏南县地处山区,区位条件不占优势、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突出,人才成了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瓶颈。”屏南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屏南农村有许多宝贵的资源未曾被人们发现和挖掘,一直处于“沉睡”状态,这就需要一批知识储备丰富、怀揣专业特长、阅历经验丰富、手握人脉资源,能够推动城乡融合和嫁接跨界产业要素的人才来激活。
为此,在宁德市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2022年,屏南县开始试点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招募令,精选首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61名,其中体制外39人、占比63.9%,非屏南籍22人、占比36.1%。
近一年来,这61名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活跃在屏南的田间地头、农庄果园,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负其责。
夏至南湾,处处皆景。百亩梯田里青青秧苗随风拂动,曾经荒废的耕地重新披上绿装;干净整洁的村道巷陌两旁点缀着各色鲜花;原本破败的古民居修缮一新,化身为农耕博物馆、民宿以及艺术家们的工作室……
在安逸景致里,南湾村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邱桂敏却忙得不可开交,“既要顾着田里的秧苗生长情况,又要时刻关注麦芽糖和黄酒作坊的建设情况,然后村里的研学基地也要开始着手改造……”
就是这样的忙碌和努力,让南湾村面貌一点点改变。
南湾村位于屏南县屏城乡,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拥有千亩梯田资源,还曾是茶盐古道上的重要站点。然而前些年,古村邂逅“外出大潮”,原本800多人的南湾村仅剩三四十人留守,一座座老宅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村里的千亩梯田也尽数荒芜,村庄几乎“停滞发展”。
转机出现在2020年,返乡创业大学生邱桂敏从厦门回到家乡创办屏南县一糯千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南湾村复垦了50多亩荒地。2021年,借着全县范围内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的东风,水田复垦面积增加到100多亩。“2022年,我被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后,一方面感觉责任重大,另一方面也更敢放手去干。”邱桂敏说。
于是邱桂敏从“田”起步,建设集种植、销售、加工、开发、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文创产业的前沿理念,从田园音乐节到农耕文化节,再到搭建乡村观影平台、打造乡土摄影基地,策划了一系列文化创意活动,吸引厦门等地的5户艺术家“新村民”入驻南湾研究传统非遗文化、开民宿、做文创,曾经籍籍无名的偏远山村摇身一变成为现在的网红“艺术村”。
选好人,还要用好人。屏南县根据人才特长和行业类别将特聘指导员划分为党建、文旅、农业、文创、智库、创业、金融、电商、法治、村建、医疗、教育等12类,每类细化3至6项具体服务职责内容,匹配项目各司其职,在乡村一线大展身手……
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特聘指导员发挥智库优势,挑起乡村振兴“参谋长”担子,结合屏南独特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策划生成“屏南800”县域生态公共品牌,推动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启动全国首个“云村民”计划,有效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资产,驱动龙潭、四坪、墘头、寿山、白玉、前汾溪等一批传统村落实现创新性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特聘指导员们依托农村特色产业,通过开展农技指导、运营项目、打造品牌等方式推动县域产业全链条升级,链接各方资源实现城乡要素“破圈”流动,助力水稻、黄酒、食用菌、芙蓉李、高山蔬菜等一批特色产业走上现代化之路。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特聘指导员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导实施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组织开展普法宣传和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乡村音乐会、乡野艺校等平台,制定抓党建促金牌旅游村建设相关措施等,推动乡村文化供给从单一化逐步转变为精细化、优质化、多样化,促进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文明乡风蔚然兴起。
……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特聘指导员队伍为屏南打开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同时,屏南也把“柴米油盐”写进人才服务文章,配套制定《激励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十条措施》,为其量身送上集创业投融资、项目策划运作、家属就业就学等优惠政策于一体的“大礼包”,确保指导员们在屏南安心、安身、安业。同时,注重加强人才激励,目前已推荐15名表现优秀的特聘指导员担任市县“两代表一委员”,6名参评市级以上荣誉。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不断加强特聘指导员后续跟踪管理,完善服务保障机制,结合人才表彰工作,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持续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屏南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叶陈芬 甘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