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期间,福建莆田市人民的母亲河——木兰溪畔热闹非凡。依托河湖治理保护,不仅木兰溪畔处处好风光,流域内众多河流皆成为游客休闲的好去处、百姓幸福的集结地。
木兰溪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自擘画、全程推动治水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先行探索。1999年至今的20多年间,莆田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全流域系统治理,奋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近年来,莆田市全面强化河湖长制工作,河湖面貌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河、智慧河、幸福河跃然而出,并获评“福建省河长制湖长制正向激励设区市”。
莆田市始终把河湖长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市委书记、市河长付朝阳强调,要优化升级河湖长制,以木兰溪综合治理为总抓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数智治理,统筹左右岸、上下游,打造幸福河湖。要凝聚强大合力,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社会参与,强化督导检查,让“荔林葱郁、白鹭翔空”成为百姓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2023年10月7日,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莆田市市长、市河长林旭阳带领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区县,开展“河长日”巡河活动,并主持召开现场推进会,要求巩固河湖长制工作国务院督查激励成效,持续压实河湖长责任,真正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依托“流域双河长”、河长履职“三个三”、“河长日”品牌,莆田持续做深做实河湖长制工作,坚持党建引领,强化责任体系,推进依法治水,实现数字赋能,增强多域跨界。2023年1—9月,莆田市各级人大代表、委员河长、河道警长、巾帼河长、河长办工作人员巡河发现并督促整改销号涉河问题1000多个;市县乡532名河湖长累计协调破解巡河发现问题1600多个,联合破获刑事案件10余起,整治“散乱污”乱象30余处。
多元共治不仅是木兰溪综合治理的关键举措,也成为莆田推动河湖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手段。莆田构建起市县乡各级河长履职的“主阵地”。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中,“一心两带三区多廊”的良好水生态保护和治理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河湖的幸福蝶变由木兰溪辐射至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莆田市在全国率先编制并发布实施幸福河湖评价省级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成立蓝色海湾·木兰溪流域(暨入海口)生态司法保护实践基地;“5G﹢木兰溪全流域数字化治理项目”获评全国ICT 优秀案例……
河湖面貌的持续改善,是莆田市河湖长制工作从“ 有名有责”到“有能有效”的生动展现。莆田市将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目标,持续实施“ 六清六化六方”行动,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再上新台阶,走好莆田路径、探索莆田经验、提供莆田样板。
仙游县
用“绿色算法”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之一,流域面积1732平方公里,其中在仙游县域内流域面积为1017平方公里。因此,仙游县治理保护木兰溪的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仙游县群众水边嬉戏休闲(莆田河长办供图)
在“绿色算法”中,污水排放做减法、设施建设做加法、机制创新做乘法……仙游县积极推进木兰溪中上游综合治理,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攻坚实施方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以“加减乘”工作法,重点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全面推动全县农村污水建设提质增效。
“面对河湖管护的遗留问题和瓶颈问题,仙游县结合区域特点探索项目清单化,纵深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仙游县水利局局长林庆凡说,仙游县按照“政府主导、乡镇主责、村居主体、群众参与、规范运行”的一体化推进思路,紧盯主要流域水质提升及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大方向,以点带面、全面覆盖,切实保护好木兰溪源头和上游水质,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坚决压实农村污水治理做“减法”。针对影响主要流域水质的突出问题,仙游县持续加大治污管理力度,采取徒步巡河溯本求源、因地制宜优化设计、大力实施污水治理等举措,推行污水治理新模式。
设施建设做“加法”,打造仙游治污“样板”。仙游县以人员力量、技术支持、过程监督“三个到位”,夯实项目基础;通过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制度全上墙“三全建设”,实现系统治理;压牢施工单位、镇级、村(社区)、每家每户“四方”责任,优化运维管理……
“聚焦农村污水处理、三格化粪池新建改造、雨污分流、建后运维等重点任务,以系统思维闭环管理推进项目建设。”林庆凡说,通过实行县级领导主导、镇村领导干部牵头领办机制,细化分解任务,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
机制创新做“乘法”,全面引领实现绿色新升级。仙游县按照省、市、县关于农村污水治理要求,创新开展治污工作,探寻“0123”工作法,即坚持“零征地、零赔青”,按照“成熟一片、实施一片”抓好双监理结合监管,做实做细治污“三张图”工作,以创新举措助推农村污水“民心工程”落实落地。
2022年以来,仙游县共完成农村污水管网建设772.15公里,全面完成19个村庄整村建设任务。
荔城区
增添治河护河新力量
荔城区黄石镇海滨村海滨河岸边,专管员正在开展河道巡查,察看河道保洁状况。当发现涉河问题时,共建专管员可通过河长云App、河长微信工作联络群报告镇级河长办。
“镇级河长办收到信息后,立即协调解决或提交有关职能部门解决。目前,全镇有13名共建专管员,每周对责任河流巡查2次,确保河清水畅。”黄石镇镇长蔡鹏飞介绍,这批共建专管员由荔城区河长办统一招聘,自2022年6月正式上岗以来,专业化、年轻化的新队伍为治河护河增添了新力量。
2022年,荔城区对原有的河道专管员队伍进行改革,依托第三方机构面向社会招聘了60名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组建专岗专职、业务精湛、高效运转的共建专管员队伍,制定共建专管员考核办法,彻底解决了以往管理难度较大、履职不规范等问题。
按照“区聘镇管、规范运转、专职在岗、集中办公、片区划分、分散巡查、优化管理、系统考核”的管理模式,60名共建专管员经过业务培训后下派到镇街,由镇街、河长办、共建办联合管理。各镇街设有专门办公室并配备办公设施,镇街河长办及共建办按照网格化划片对下派专管员进行分片安排,片与片之间、镇街与镇街之间实行轮岗制,日常人员管理考核由镇街河长办实施。
专管员到岗后,驻区河长办、区共建办人员参照机关人员管理。每名专管员负责一个片区,通过智慧平台App考核每天行程,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整改和反馈,实现问题解决闭环。同时,接受镇街抽查、村居干部监督、区级抽检、年度履职考核等。
“上班期间,人员行动轨迹覆盖所分配区域,不留死角,确保达到预期的巡查效果。”区河长办主任朱金秀介绍,“共建专管员设成专职岗位后,大幅度提升了巡河管护的工作成效。他们也成为河道文明管护的传播者。”
城厢区
“三管齐下”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在木兰溪支流延寿溪中游,一座银灰色的大坝横亘在天马山与凤漈峰之间,这就是东圳水库。地处城厢区常太镇的东圳水库是莆田市的水源地、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城厢区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护河、生态护河、源头治理力度,“三管齐下”守护“大水缸”,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六方联合,科技护河。城厢区探索建立由莆田市东圳水库管理局、莆田市公安局城厢分局、城厢生态环境局、城厢区社会治理网格化中心、属地政府、群众志愿者组成的“六方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涉水信息共享、矛盾纠纷共调、问题隐患共治,形成一张及时预警、全覆盖、无死角的护河巡查网,实现科技护河。
综合施策,生态护河。城厢区打造“精准整治﹢严密巡河”的创新护水模式,对项目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构建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流自然的生态水系。莒溪位于城厢区常太镇境内,是东圳水库的重要补给水源。“重点实施的延寿溪支流莒溪整治工程,综合治理河长3公里,起点为莒溪上游九龙谷,终点为下游连拱坝处。”常太镇镇长、延寿溪河段长林志伟介绍,按照防洪安全、生态治理、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整治思路,既保障工程安全,又保护莒溪自然弯曲河岸线,恢复河流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
源头治理,振兴乡村。常太镇统筹农村环保,整治养殖污染,建立“村巡查、镇检查”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重点排查果树管理、化肥堆放、农药销售等,禁止使用农家肥和农药。设置卡口,检查拦截违规农药进入辖区。莆田市、城厢区农业农村局与常太镇联合举办东圳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培训班,推广科学施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
绿树浓荫,行走在常太镇渡里村院里溪岸边,只见河水潺潺,清澈见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厢区因地制宜打造东圳水库环库产业,吸引旅游产业项目入驻,丰富环库周边业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涵江区
绘就水乡涵江美丽画卷
新时代带来新发展,木兰溪综合治理的巨大生态成果,带动涵江区从往昔的商业重镇蜕变为如今的滨海强区。
涵江区地处木兰溪入海口,具有“拥溪抱湖、环心面湾”的区位特点,境内河流密布,莆田三大河流——木兰溪、萩芦溪、延寿溪皆在此汇集入海。涵江区河流总长531公里,溪河湖塘沟渠众多。涵江区近年来坚持“一盘棋”理念,统筹推进“六水共治”,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纵深推进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绘就了水乡涵江的美丽画卷。
立体巡河出实招。“2023年以来,新采用的AI智能分析算法助推高效巡河。”涵江区水利局局长陈国辉说,利用河道周边的铁塔挂载视频监控,启用AI“智能眼”,对河道设置电子围栏,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发起警报。警报触发后,河长办管理员可通过平台通知村级、乡镇、区级专管员前往现场处置,形成闭环管理。同时,涵江区实施“多位一体”保洁,对河面河岸、左岸右岸、上游下游进行常态化联动保洁清理,确保“岸”上巡查效果,并扩大巡查范围,确保“空”中巡查效果……依托一线巡河队伍改革和智慧河湖项目落地,推动河湖管理由“事后被动应对”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变,构建并持续深化“水上保洁、岸上巡查、空中监管”立体式智慧巡河模式。
全域管护展实力。涵江区组建了“民间河长”“巾帼河长”“夕阳河长”等队伍,积极组织党员河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参与河湖管理与保护。通过开展法院、检察院、公安、职能部门、属地政府、河长办“六方”联防联动专项执法行动,探索“河长﹢警长﹢庭长﹢检察长”“河长﹢生态岗”等工作机制,建立木兰溪流域生态保护法治实践基地,开展生态修复补偿具体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司法部门在河湖治理、违法案件查处、生态损害公益诉讼等方面的法律监督职能,全力构筑多部门携手护河的治理新格局。
项目建设见成效。涵江区综合治理东泉溪、塘头河、溪口河等主要河道总长32公里;建设城涵河道(涵江段)园林工程及水上巴士项目,恢复昔日的黄金水道。主城区内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PPP项目,消除内河黑臭水体;周边乡镇内启动涵江区农村生活污水改造(一期)工程,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实施白沙镇、大洋乡、新县镇、庄边镇等多个水保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6平方公里。实施三江口蓝色海湾整治项目,整治河口海滩面积124公顷,清退海域和滩涂养殖,种植红树林,修复黑脸琵鹭栖息地,恢复生态功能。
秀屿区
“人防﹢技防”提升河湖管理效能
秀屿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多岛屿,辖区内浅海面积987平方公里。全区共有122条河道,总长445公里。面对点多、面广、线长的河道管理现状,秀屿区通过“人防﹢技防”提升河湖管理效能,实现治河护河现代化、智慧化。
过去,受民众护河意识不强,交通可达性差,监管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部分河道两侧存在河湖“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2023年,秀屿区在人工巡查基础上,依托中国铁塔AI视频监控平台,在河道及流域周边的59个铁塔站址挂载人工智能摄像机,形成河道智能监控网络。
“高清摄像头360度无死角进行监控,同步智能化分析,实现天上查、云上储,还可就问题整改前后情况形成清晰的对比图。目前,监控网络已覆盖区镇级河道。”秀屿区水利局局长沈国辉介绍,在末端截污、点位治理、源头治理、河道系统治理上形成高效、可视化、平台化、信息化的治理方法,提高了河道保护治理能力。
智慧大屏前,随着技术人员操控摄像头的旋转角度与伸缩距离,河道全景、两岸特写清晰可见。“监控网络可自动识别、实时发现入河排污、沿岸垃圾、漂浮物等河道问题,全天候监控全区河道及土海生态湿地公园水域。”
在创新“技防”手段的同时,秀屿区不断优化“人防”方式,对河道专管员队伍进行专业化改革,建立专业化巡河专职队伍。专业化巡河队伍不仅承担“线下”巡河工作,还通过视频监控河道状态,将巡河问题清单化,实时向河长汇报巡河问题,妥善解决巡河工作难题。目前,“线上﹢线下”巡河正在有序开展,已发现问题26个并全部完成整改。
湄洲岛
系统治理湖石淉 展现海岛生态美
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位于海峡西岸中部的湄洲湾口,是妈祖圣地、旅游胜地、生态高地。湄洲岛管委会近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湄洲岛的重要嘱托,谋划建设湖石淉及周边生态水系综合整治工程,系统治理湖石淉。
系统治理湖石淉项目共整治原有滞洪湖1处4.67公顷,新挖滞洪湖1处5.33公顷,建设生态涵养净化水道及湿地2.4公顷,整治岸线总长11.67公里,新建翻板闸1座和北埭渠与下湖连通管1处。生态亲水工程建设面积24.09公顷,其中,湖石淉湖体蓝线控制线范围内面积9.74公顷,三条排洪渠面积3.74公顷,北埭湿塘面积1.23公顷,生态湿地公园蓝线控制范围外生态种植面积9.38公顷;建设北埭生态补水湿塘容积1.96万立方米。
湄洲岛作为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岛,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据区河长办负责人黄荔珊介绍,整治前湖石淉长期保持低水位,湖库周边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较弱;岛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水质呈不断恶化态势。
随着渠系和湖体连通等工程的完工和投入使用,湖石淉雨水收集范围扩大,增加了水资源蓄积量,提高了雨洪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了岛上淡水资源紧缺局面。湄洲岛管委会通过采取截污、水质涵养净化等措施种植湿生及水生植物,改善湖体水质和入海口红树林所在区域的水质条件,水质提升至Ⅳ类。
如今,湄洲岛上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会址周边,已建成湖石淉水生态文明示范基地,打造出集水系两岸植物景观、农田景观、妈祖文化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带动当地民宿及餐饮业发展。
北岸经开区
同心绘就蓝绿交织生态图景
海风扑面,在“蓝色海湾”海堤步道上漫步观海的游客,闲适悠然。
自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北岸经开区”)按照“万众爱河、万众护河、万众治河”的工作要求,主动将辖区主要排洪沟渠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坚持抓宣传、抓整治、抓提升、抓长效“四抓”机制,严格落实巡河、查河、治河、管河、护河责任,建成了紫玉湖、妈祖城内湾、顺安河等一批典型示范幸福河湖。
从盐碱湿地到生态之湖,紫玉湖湿地公园的嬗变,得益于多年来北岸经开区开展的专项治理和精心管护。
“我们克服沿海风大、缺水和海洋灾害严重等不利条件,投资5000万元建设公园综合环境提升项目,对水系、水域、植被带及生态岛进行综合生态修复。”区河长办主任郭立忠介绍,为将紫玉湖打造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之湖,北岸经开区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水毁修复和高标准农田等政策,在顺安河及周边大力实施清淤整治、污水收集、生态补水、河岸绿化等工程,将田间沟渠提升为“碧水环绕、花果满园、品质良好、享誉八方”的致富之河。同时,发挥北岸妈祖文化和海洋文化优势,紧紧围绕“国际中转港、健康养生地、未来智慧城”目标,以水丽城,以林护城,科学规划,深度挖掘空间、区位和经济价值,着力打造具有北岸特色的“十景连线一日游”,构建妈祖文化大旅游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北岸经开区坚持以项目推动绿色发展,五年来,共完成投资15.16亿元,大力实施了全域系统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全面筑牢水安全、水生态屏障。(中国水利报 陈思杰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李坤 郑贤 林国富 陈顺妹 陈昱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