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上午,以加快推动海洋碳汇建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漳州市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成果上线仪式”在福州市举行。漳州市作为全国首个完成海水养殖碳汇核算的地级市,在海水养殖碳汇核算、碳汇产品市场培育、渔业养殖绿色转型等方面率先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漳州市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成果上线仪式”在福州市举行
贝藻类是海洋生物固碳的“主力军”,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消氮除磷,净化海水。漳州作为福建省海渔业大市,地缘优势突出,海产资源丰富,具有碳汇功能的贝类(牡蛎、花蛤等)、藻类(海带、江蓠等)养殖总面积超过2万公顷,年产量超过100万吨。其中,牡蛎年产量70万吨以上,位列全国设区市首位,在发展海水碳汇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与动力。
漳州市以贝藻类碳汇功能优势为突破口,积极抢抓“双碳”机遇,先行先试,组织沿海各县(区)、古雷开发区开展海水贝藻类养殖碳汇试点核算。据了解,该市已完成第一批2020—2022年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总计核算养殖证139宗、养殖面积约1.7万公顷,共核算出24万吨碳汇产品。
签订海水养殖碳汇第一批核算成果确认书
仪式现场,沿海各县(区)人民政府、古雷开发区管委会与漳龙集团签订海水养殖碳汇第一批核算成果确认书,标志着漳州市在构建海洋碳汇核算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开展海水养殖碳汇工作,是贯彻落实‘双碳’战略,落实‘海上漳州’的重要举措。”漳州市龙海区政府副区长陈志达表示,“我区将认真围绕上级的部署,抢占‘蓝色碳汇’高地,推进海洋碳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促进海洋渔业生产转化为碳交易产品,完善海水养殖碳汇市场化交易体制机制,福建漳龙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与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签订海水养殖碳汇产品线上合同,建立了全国首个地市级渔业碳汇资源平台库,服务社会各界对碳汇生态产品的需求。
漳州市政府副市长郑立敏为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颁发漳州市首张海水养殖蓝色碳票
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是“碳圈”中第一批“吃螃蟹”的企业之一。该公司率先通过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购买了漳州市海水养殖碳汇1000吨,促成了漳州市首笔海水养殖碳汇产品的交易。
“漳州市将结合水产种业振兴,以本次试点工作成果作为基础,在拓展碳汇核算‘供需’端、海水养殖碳汇理论‘研究’端、海水养殖碳汇科普‘宣传’端等方面精准施策,推动海水养殖碳汇核算向CCER标准发展,争取获得更广泛的市场认可,为促进渔业养殖绿色转型、加快‘双碳’目标实现作出更大贡献。”漳州市政府副市长郑立敏表示,发展海水碳汇,漳州大有可为。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月玲对漳州市积极构建海水养殖碳汇核算成果平台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表示,漳州市在海水养殖碳汇核算、建立蓝碳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推动海洋生态价值转换等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为各地市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试点经验。(文/曾亦明 图/胡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