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襟山带海的福建拥有3752公里的陆地海岸线和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如今,在福建蔚蓝的海岸线上,一座座“海上职工之家”依海而起、伴海而兴,在潮起潮落间留下。
工人日报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福建省总工会十四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了解到,福建工会今年将持续推动“海上职工之家”建设,聚焦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船舶制造等重点产业,新建示范性“海上职工之家”30个,推动形成“闽在海上,家在海中”的温暖格局。
为耕海的“工人”安个“家”
从福州市区驱车,沿着滨海大通道驰骋一个半小时左右,便可来到连江县的“海上桃花源”——安凯乡同心村。
海上“冬耕”繁忙,鲍鱼养殖场里也迎来鲍鱼分苗的高峰期。鲍鱼分拣队伍一字排开,渔民们要赶在气温上升前将鲍鱼苗从海上养殖笼里拣出,并根据个头大小,放入相应的“大小分组”里,以促进鲍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早上4时就坐船出海的养殖工人杨剑霖,一天下来要和30多名工人合作分拣10个小时,完成500笼鲍鱼的分拣任务。中午,工人们轮流休息,杨剑霖便会开船载着大家到船程不到10分钟的海上平台进行短暂休憩。
这座位于“后才里”海域的海上平台,由3座海上斜顶木屋构成,“海上职工之家”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海上共享活动中心、海上茶室、海上医务室、海上学习角……职工之家里,饮水机、微波炉、休息座椅、应急药品等一应俱全。活动中心里的转角沙发,则是杨剑霖最钟爱的午休地。
“以前忙起来,一整天都得‘泡’在海上,没有一个落脚地,要休息就得开船频繁往返于养殖区域和同心码头。”如今,位于养殖区和码头中线位置的“海上职工之家”,让杨剑霖和工人们的午间休息有了更便利且舒适的选择。
在杨剑霖的讲述中,如今的渔业也早已不是当年一家一艘“公婆艇”耕海而渔的老样子。同心村2250亩的海域面积,不仅养活了全村1200多名本地渔民,养“红”了年产值高达2亿多元的鲍鱼、海蛎、海带等养殖产业,还为1500多名外来养殖技术人员提供了季节性的临工就业岗位。杨剑霖说:“渔民们开起了养殖场、水产加工厂,村里的‘讨海人’也不以渔民自居,我们更习惯说自己是‘职业渔民’。”
“休渔期,就在船舶上设置‘红船图书箱’,邀请海洋产业专家集中授课,把实用生产技术送上船;作业期,就把陆地上的便利服务搬到海上,让职工之家的服务也能‘陆海衔接’。”在福建省劳模、同心村党支部书记林连忠看来,一座座漂浮在海上牧场上的“海上职工之家”不仅为这些“职业渔民”提供了基于海上的便利服务,也帮助了不少年轻的“职业渔民”摆脱了自己的身份困扰,“干渔业不仅是渔民,也能当‘蓝领’。”如今,同心村的工会联合会已经吸纳了1300名“职业渔民”入会。
从全国首个深海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到全国首个深海绿色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福建传统渔业正向深远海、智慧化发展。
为掘金“蓝色经济”的耕海人在海上安“家”,福建工会跑出了加速度,截至2023年底,福建各级工会已投入资金750万元,成功推动50个“海上共享职工之家”建成并投入使用,覆盖服务职工超50.1万人。
海上“家”里建“枫桥”
“前半年还有工钱,到了下半年船主受伤不能出海,工资就停了。”在泉州湾口海上作业多年的石狮市祥芝镇船员陈阿良,至今记得自己在祥芝渔港的“海上职工之家”求助讨薪的经历。3.3万元的工资,职工之家里的“老蔡”用了不到3天时间,就帮陈阿良讨了回来。而在这个“海上职工之家”里,会讨薪、能维权的“老蔡”不止一位。
作为福建全省首个挂牌成立的“海上职工之家”,祥芝的“家”服务从“搭桥”起步。依托当地渔业协会,“海上职工之家”建立了“海上枫桥”金牌调解室,整合当地的民间力量和石狮工会聘请的专业律师团队,老船长、村干部、村里的老渔民都加入到了海上纠纷调解的行列。由于在祥芝蔡姓是大姓,调解室里的调解员以蔡姓居多,职工们就把职工之家里的调解员叫作“老蔡”。
“海上和陆上大不一样,由于海洋渔业的作业特点,工伤的风险高,由此引发的纠纷也远比陆上来得多。”据“老蔡”蔡天生介绍,祥芝有大小渔船近千艘,从业人员近3万人。近年来,福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祥芝船舶和渔工数量都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涉海涉渔纠纷也在逐年增加。“海上的案子‘陆上法院’无法受理,而距离祥芝最近的厦门海事法院开车就要100多公里,有时候案子刚调解好,双方到了法院门口就又闹了起来。”
为降低职工维权的诉累,祥芝“海上职工之家”与厦门海事法院立案庭签订了“共建和谐无讼渔区协议”,建立双向支援机制和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仅2023年,便有351起调解协议在职工之家获得了司法确认。
而像祥芝这样的“海上枫桥”,也在包括同心村在内的多个“海上职工之家”建立。泉州市总工会联合海事、人社部门建立船员权益保护三方协作机制,组建船员权益保护专班,持续推动船员工会和船员职工之家建设,让“海上职工之家”的维权效应走出渔港、驶进深蓝。福建省总也加大力度推广“祥芝海上枫桥”模式,鼓励各级工会依托“海上职工之家”建立基于枫桥模式的一体化维权服务机制,并加大“海上船声筒”普法服务的力度,推动工会普法服务向“海上职工之家”延伸。
“家”里的服务海纳百川
360度大屏,融合影音技术,呈现工运历史;现代邮轮跨界科技文旅,呈现碧海红帆……在厦门,福建省首个海上沉浸式体验船——“图强号”挂上了“海上职工之家”的标识,构建人海互动的“家”体验。
水上事故,实现一站式解纷;送教上船,打造海上大课堂……在漳州,工会、海事部门联手打造“海上共享职工之家”,为海上船员提供生产生活保障、政务服务办理、法律法规宣传、劳工权益维护等多方面的一体化服务,拓展“共建共享”的“家”模式。
线下,“一盘棋”联动;线上,“一张网”通办……在莆田,涉海的党群服务中心与“海上职工之家”实现阵地融合、平台互通,升级“海上建会、海上入会、海上普惠”的“家”温暖。
据悉,为进一步健全“海上职工之家”的“家”服务体系,福建省总针对海上职工流动性大的特点,鼓励各地工会开辟海上职工“扫码入会”服务,为海上职工加入工会提供“家”通道;针对海上职工海上漂泊的急难愁盼问题,支持拓展功能,提供海洋从业职工子女“四点半学校”、暑托班和“海嫂”交友联谊等服务项目,为海上职工亲属提供“家”陪伴;针对海上职工服务团队基础薄弱的现实,探索“工会组织+社会组织+职工志愿者”海上服务模式,健全资金补助机制,为海上工会服务创新输送“家”能量。
“我们将倍增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工会动能’,以‘海上职工之家’为抓手,在‘海上福建’高质量发展大潮中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福建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祝荣亮表示,福建工会将联合有关部门、企业,聚焦海上牧场、海上风电、海工装备、滨海旅游等海洋经济重点领域,共同推动海上共享职工之家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