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福建)副理事长、福建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翁伯琦,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应朝阳撰写《建设稻萍渔种养综合体 促进山区乡村稳粮增收》一文,文章提出,作者应邀参加建瓯稻渔科技小院揭牌仪式,并深入考察了稻渔综合体建设与和美新农村风貌,通过调研与访谈,引发了一些深度思考,同时也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全文如下:
图为建瓯稻渔科技小院揭牌仪式现场
新时期,山区农村如何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如何做到稳粮保供增收;怎样做强做大稻田产业,怎样实现种地养地结合;这无疑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建瓯迪口店村村优化构建稻萍渔共生与立体开发模式并连片开发,予以人们深刻的启示:耕地种稻套养鱼(螺、泥鳅),既可以稳定种粮面积,又能获得几千元收益,带动了乡村就地创业,可谓是一举数得。
图为翁伯琦等专家到建瓯稻渔科技小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山区农村生态好、田洁净、水清澈,发展稻萍渔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实践表明,山区稻田垄作,优化构建稻-萍-鱼立体种养模式,这是一种稻田多层次、多用途、高效益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立体农业结构综合体。就理论意义理解,这种共生与互利的生产结构,是按照生态学规律与"共生理论"为基础,巧妙地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传统稻田养萍与稻田养鱼为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即改变过去"平面生产"为"立体种养",使稻萍鱼互为链接,形成稻田垄面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的立体生态结构,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多的产品,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从实践意义认识,为了使稻田得到合理利用,从而获得最高经济效益,要求一块田地里实施多物种共生生产,即田里种稻、水面养萍、水中养鱼、架上攀瓜,使在小面积稻田空间里形成科学的、合理的立体结构,互利互存、互相依托。其核心要点是:要合理的优化构建多要素相互利用与互为链接的体系,为农业生产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形成一个自然生态复合体,构成生态上平衡,高产出生产,这是实行稻、萍、鱼立体结构模式优势所在。
众所周知,红萍是鱼腥藻与蕨类植物的共生体,不仅生物产量大,而且固氮效率高,其含氮量超过0.3%,是优质的鱼与螺饵料。有试验数据显示,按照每亩红萍产量4000-5000斤计算,其粗蛋白含量达12-15斤,与此同时,红萍富K能力强,可以吸收积累水中1ppm K,2.8ppm P,进而可以有效的防控稻田水体富营养化,保持洁净水体,有利于鱼类生长。要充分利用本地红萍资源,既可以节约投饵,又能够培肥地力,同时可以洁净水源,为稻、萍、鱼共生互利奠定良好基础。
图为翁伯琦等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很显然,在稻、萍、鱼立体农业体系中,稻萍鱼共养,这是使农业生产上达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上层的稻株为中下层的红萍、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下层的鱼取食稻的基部枯黄叶片、杂草、昆虫等天然饵料。鱼的粪便肥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同时由于鱼的游动有利于氧气输入,改善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助于水稻生长。实践证明,生态种养既符合人民对安全食品的消费需求,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是近年来稻田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其中,稻田内养萍养鱼是应用较广的种养模式,这个复合种养模式在南方平原水田区推广面积较大,近年来也逐步开始在山区梯田区推广应用。此外,实施规模化稻田立体种植养殖过程,鱼的食量较大,单凭水田中的虫类、杂草等并不能满足稻田鱼类的生长,只能通过降低单位面积的鱼类饲养量,明显影响农户的综合收入,进而要选择优质红萍品种导入,注重合理套养与繁育红萍是重要环节之一。要在山区乡村实现稻萍渔综合体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注重把握5个技术环节: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山区小流域合理开发规划,制定稻萍渔综合开发技术方案。闽北山区山清水秀,且山垅田多,水源充沛,清澈洁净,有利于发展稻萍渔产业,一方面可以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增加劳动收入。如何更加有利发展稻田立体种养产业,应当以山区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科学规划与设计,合理设计与配套。以水系为主线,优化布局立体种养产业带,规划建设山水林田综合体,配套建设道路水渠等设施,有效匹配稻萍渔合理比例,测算市场供应及产品销路,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农业技术部门要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引进相关资源与技术人才,扶持产业发展与进行技术培训,创立农企合作利益共同体,保障产业规划与技术方案有效实施,促进山区乡村撂荒地治理与小流域绿色开发有序统筹,力求在巩固、完善、提升过程中,推动产业振兴与小流域绿色农业有效开发,实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统筹协同。
二是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构建稻田种养新模式,引入鱼螺泥鳅品种并优化搭配。迪口稻萍渔生产经营模式的运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成功经验有3点:一是选择适宜水稻品种,既适用性强,抗病性好;二是选择多鱼种(螺)搭配,具有丰产性,体现分层性;三是选择合适红萍品种,生长周期长,供应好饵料。迪口稻田养螺每亩产值已超过4000元,其经济效益是单纯种植水稻的12倍,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表明,要优化饵料供应链,匹配鱼种与螺种及其承载数量。因地制宜构建稻-萍-鱼、稻-萍-螺、稻-萍-泥鳅(黄鳝)、稻-萍-鱼-螺、稻-萍-泥鳅-螺-鱼等不同种养模式,探讨品种搭配、数量匹配、坑沟匹配、稻萍匹配等比例,力求水量充足、饵料优化、萍源不断,既节约成本,也保障供应,又促进生长。与此同时,在成功探索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生产模式的规范标准,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避免盲目与浪费。例如,在梯田设立稻萍鱼立体种养系统,要包括上下呈阶梯状设置的第一种养区和第二种养区,第一种养区和第二种养区均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种养区的出水口与第二种养区的进水口通过水道相连;养殖水沟内种植红萍,可为鱼提供食物;鱼成长后期食量较大,可通过排水,将第一种养区内种植的红萍排到第二种养区的养殖水沟内,进一步补充鱼的食物。第一种养区的红萍没有鱼的影响,长势更好,可更好地补充鱼的食物来源,要及时总结并推广成功经验,力求做到高产、高效、便捷。
三是利用乡村山清水秀优势开展绿色化生产,创立优质农产品基地及其品牌。新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绿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平衡好粮食生产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多探索持续发展路径,更多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完善生产与经营体系,提高粮食单产、实现总体增产、延伸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红线”,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闽北是福建省的粮仓,保护耕地并有效生产粮食,同时充分利用山清水秀良好生态与闽江源头优质水资源,发展以水生绿肥红萍固氮产业(优质饲料+优质饵料+优质肥料+药物原料),促进种地与养地的结合,同时拓展闽北传统稻田养鱼(螺、泥鳅、黄鳝)产业综合开发体,生产绿色(有机)稻田水产品,创立绿色(生态)食品品牌,丰富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种粮面积,取得双赢的目的。山区稻渔综合体发展的关键在于整合多样生产能力,有效融合当地文化、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资源,要注重生产优质产品,集成推广样板经验,把稻渔综合体建成一个可以将一二三产有机衔接的平台,有序有效推动稻田产业多元化绿色化发展。 四是创立农科教结合机制发挥科技小院作用,加快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步伐。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强调:“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在广阔乡村创建以导师带研究生进驻乡村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技兴农的科技小院,其重要经验有三个方面:促进农科教企的密切结合;促进理论与生产密切联系;促进出成果出效益出人才。在迪口创立“稻渔科技小院”,引进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中国水科院以及建瓯市农技部门等单位科技人员,带着知识、带着技术、带着团队,进村入户下田,深入田间地头,创立立体种养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取得新丰收,获得好收益,让知识变为智慧,让智慧产生效益,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进而让高校师生、科技人员、农民朋友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 五是拓展低碳循环功能与构建粮渔复合体系,以科技引领强化创业队伍培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广泛基础。南平市山清水秀,资源丰富,生态良好,发展低碳生态现代农业得天独厚,在保障粮食种植的基础上,要搞好山区乡村小流域绿色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规划,力求做到稳粮增收促致富,为更好的建设宜业宜居宜旅的和谐美丽打造厚实基础。在闽北山区乡村构建低碳循环与现代绿色农业体系,重点要把握6个环节:林下生态经济产业、山区丘陵生态果园、山区三生耦合茶园、农牧有机结合产业、特色生态食品产业、粮渔复合生产体系。其中粮渔复合生产体系的优化构建与运营,要注重做好8方面工作:合理规划并统筹小流域绿色农业综合开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配套种养业体系设施;建设稻田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耦合新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导入为科技兴农核心内容;因地制宜引进智能化与数字化装备与设施;培养当地种养技术能人与创业经营队伍;金融机构要因势利导创立便捷的贷款机制;出台促进扶持政策并奖励乡村创业带头人。 六是促进农文旅结合与宜业宜居新农村建设,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必须”擘画出乡村振兴的建设目标,为和谐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实际上,农业、文化与旅游“三位一体”是宜业宜居宜旅新农村建设的要义,其中产业振兴是田园+村庄综合体建设的基础。和谐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是一个包含农林牧渔、产品加工、特色餐饮、观光旅游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未来,田园+村庄综合体是将特色产业、休闲农业链条做深、做透,并融合文创,进一步拓宽至科技、健康、物流等更多维度。田园与村庄、休闲与社区的融合: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将现代农业生产空间、居民生活空间、游客游憩空间、生态涵养空间等功能版块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裨益的能动关系。田园+村庄综合体主要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风光、村庄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农业农村和谐共生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开展田园+村庄综合体建设,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田园风光,保护青山绿水,实现乡村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幸福感。让更多的人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宜旅的美好家园。
(作者分别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