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乡关曲正浓 戏入百村乐万家
2024-03-19   作者:陈尹荔   来源:福建日报

1710991052153.png

1月1日,福州市马尾区海峡闽剧团来到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下余村演出

大枪花左冲右突威风凛凛,翻身闪躲灵敏机智,身陷重围化险为夷……“穆桂英”干净利落的武戏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感叹声、喝彩声、鼓掌声随着鼓点而此起彼伏。

今年元旦,新落成的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洋下村文化艺术中心进行首场演出,请来了闽剧界“顶流”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为村民献上“杨家将”题材的经典剧目《大破天门阵》。

类似的乡村剧院近年来在八闽大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仅在莆田市,就出现了秀屿区月塘镇东潘社区东潘影剧院、北岸经济开发区忠门镇琼山村丽山大剧院、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镇蒋山村下蒋文化中心戏院、北岸经济开发区忠门镇秀田村岳秀戏剧院……它们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剧院。

舞台搭了起来,戏也火了起来。从1月1日(元旦)到2月24日(元宵),由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福建省文旅厅主办的“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福建戏曲迎新春走基层系列演出在全省各地举行。这55天里,国有戏曲院团、民营戏曲表演团体、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共演出10181场次,观众515.7万人次,福州市马尾区海峡闽剧团等许多优秀戏曲院团演出近百场次。

福建乡村迎来了2020年以来最火爆的新春演出季。

1710991072935.png

2月22日,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在石狮市蚶江镇碧溪村演出,6岁小女孩陈怡凝深受母亲、演员许晴文的影响,耳濡目染,从小爱上了戏曲

微信追剧 戏迷赴欢乐盛宴

2月20日下午4点多,省属国有院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一行演员来到了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塘屿村塘屿文化艺术中心。塘屿文化艺术中心是当地村民捐建的乡村剧院,于1992年落成。今年新春,塘屿村请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连演三天,这是最后一天。

当天上午9点多,2000年出生的福州观众肖玉龙在微信群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售票群看到演出信息,得知有三位梅花奖演员将联袂演出传承了100多年的看家经典剧目《梅玉配》,赶忙联系车辆,花了40多分钟赶到现场。

作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忠实票友,肖玉龙每次在城市剧院看闽剧都要买最贵一档的票。“我总是挑二三排正中间的位置,能够看到演员很精致的表演细节,甚至眼波流转都一目了然,给了动画设计很多灵感。”大学专业是动画设计的肖玉龙曾经还根据观剧灵感创作了一个微信动漫表情包,分享给周边的同学。这次,她盘算着,晚上8:30才开始演,她和演员一起早到4个多小时,应该能抢到好座位。然而,村民们上午就占好了位置,甚至不少村民手上挽着塑料袋,里边装着牛奶、蛋糕、水果,守在位置上大半天了。“位置都被村民们占了,我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找到一个因村民临时有事离开而放弃的位置。”肖玉龙很感慨。

在肖玉龙的理解中,乡村戏曲演出应该就是路边戏台随便一搭,路人走过来看一看。可这次她发现,塘屿村投用30多年的剧院居然“该有的都有”“跟城市剧场已经非常接近了”。她直言:“震惊到了,完全超出自己的想象。跟剧院里看真是完全不同的感觉,非常值得。观众的互动很淳朴热烈,演员比在城市剧场更放松。”

另一位铁粉、来自长乐城区的“90后”戏迷陈炎清,于春节前一周,在此次献演的梅花奖演员的抖音直播间,得知了戏讯。连演的三天里,她从父母家所在的福州市长乐区航城街道石龙村开车20多公里,赶到塘屿文化艺术中心,车上坐着其母亲和家族里的三位长辈,都已年过五旬。“她们像过节一样,每天在剧场门口的烧烤摊上都要花掉好几百元。”陈炎清笑着说。最后一天,听说三“梅”同台,她的妹妹、妹夫提前从连江老家赶来住在陈炎清家里,只为次日一早去剧场抢个好位置。然而,他们火急火燎地在上午11点前赶到现场,“位置已全部被当地村民提前占好了。”陈炎清感慨道。

“最后一天三位梅花奖演员演的《梅玉配》,不仅胜过小时候的感觉,还找回了曾经的乡愁。”陈炎清说,她从小就看闽剧,从刚出生没多久起,父母就经常把她扛在肩上,到处看戏,“这么豪华的演员阵容能够到农村演出,真的有那种时代进步的感觉”。

在拥挤的人潮中,一位系着领带、穿着衬衫的七旬老人林爱侬端坐在位置上,微闭双目,手上打着节拍,格外引人注意。这位旅居美国的当地华侨直言:“这三天戏看够了再出国。”

林爱侬从十几岁开始看闽剧,1989年35岁时到海外发展,每年春节都要从大洋彼岸专程赶回家乡看戏。“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强起来了,我们在外面的脊梁也挺起来了,这个时候再听乡音,感觉又不一样了。”他笑着说。

1710992140835.png

2月20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来到福州市长乐区首占镇塘屿村塘屿文化中心,演出看家剧目《梅玉配》。图左为梅花奖演员周虹,图右为梅花奖演员陈琼

爱戏懂戏 助力艺术出精品

“戏迷们经常看戏,谁怎样,哪个好,都门儿清。”民营院团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团长颜迎梅感慨,“演得好,瞬间‘路转粉’;稍不注意,瞬间‘粉转路’。”

“戏迷们都是有选择性的。他们要选择剧目,就跟请戏的乡村说,要演什么,‘演这出,这出看过,老掉牙,还是演那出……’”

“我们把戏迷称为艺术‘监察队’,他们的各种需求,我们都要满足。而且,现在我们每场演出都有线上直播,戏迷时时刻刻都可以审视剧团演得怎样,我们不得不卖力,这有利于艺术水平的提高。”

一说起戏迷,颜迎梅妙语连珠,又爱又“恨”的话匣子根本合不上。

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成立于2000年,由1979年14岁就入行演武旦的颜迎梅在35岁时一手创立。去年12月,在全国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展演上,该团作为我省代表之一大放光彩。作为公认的“泉州地区最好的民营高甲戏剧团”,活跃在乡间的它拥有一大批追随十几二十年的铁杆粉丝,戏迷形容它“比有些中小企业还有名”。

“我们一晚戏金比去年提高了1000多元,价格属于中上。我不大注重去搞经济,对我更重要的是对高甲戏的情怀和热爱,这辈子就把这件事情做好。”颜迎梅说。

55岁的谢老师在南安一所中学教数学,是微信群“海丝戏迷群”群主。“十几二十年来我一直关注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它一直都是走精品剧目的路,走高质量的路,不论演员队伍怎么变化,反正演员进了他的团,演出来的戏的质量都是比较高的。”他说。

从元旦到元宵,谢老师骑摩托车追了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4个晚上的戏,最远跨越了5个乡镇,来回三四个小时、近百公里,油费将近60元。

2月21日,在南安市柳城街道帽山社区莲田村,谢老师再一次看了《吕布与貂蝉》。他说,从2016年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首演这部戏以来,他已经看了十几遍,从南安城区到洪濑镇、柳城街道,到石狮市……一路追戏。“感觉演得越来越炉火纯青了,连群众演员都非常专业。”

今年51岁的黄全宝,家住南安市罗东镇,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国际航线的货船船长。2月15日才上船出海的他,休假在家最大的事就是追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的戏。

“今年新春我追了10场。《恩怨奇缘》《娘道》这两出新戏都非常好,我从南安追到晋江、石狮,看一遍根本不过瘾。往年的好多老戏,我一直建议迎梅团长要尽量恢复出来,比如说过去有一部《铁连环》也是非常好的。”黄全宝说。

更多的戏迷是有组织的。线下,他们各自组团包车去看戏,去的时候约着一起吃饭,看戏回来一起宵夜。有60多人的闽南乡韵戏迷会成立11年了,在晋江罗山街道福埔社区租用了专门场地活动,连厦门金莲陞高甲戏剧团、泉州高甲戏剧团、晋江高甲戏剧团都来助力过他们的演出。发起人施国新介绍,从今年元旦到元宵,他们演了三次,折子戏《骑驴探亲》《公子游》《莲花落》《红梅弄》《春草闯堂》《昭君出塞》《审陈三》《桃花搭渡》《管甫送》轮番进行,仍觉意犹未尽。

今年新春演出市场,晋江罗山迎梅高甲戏剧团备了7部戏。场场都担纲主演的当家花旦许晴文说,今年请戏的比往年明显多了很多,特别是多了很多年轻观众,并且很喜欢交流。很多初中生会通过她的抖音号、微信和她聊高甲戏,不少希望来现场体验上妆上台的感觉,今年新春遂愿的就有好几个。

“不少戏迷会闯到后台,提一些建设性意见,甚至可以细致到数出在台上演出时下楼梯走了几步,建议步伐不能太大,要多走几步,优雅端庄。”许晴文感叹道。

戏迷们的热爱十分真诚。1月15日,十几位戏迷赶到演出现场为许晴文庆生,来不了的戏迷还托人带礼物过来。许晴文的抖音号发了短视频作品161个,点赞量2.1万,商品橱窗带货229件,实现了流量与留量的交互式提升。

演出订单 折射乡村新变化

“今年是历史最好时期,我们剧团经历了一些波折之后,现在已经走向正轨,过去所有的努力都见到了成效,这些成效在今年新春戏曲市场反映无遗。”2月24日,仙游县莆仙戏鲤声剧团团长黄永志喜笑颜开,剧团前一晚一演完就定下了两个村2025年的新春订单。

县级国有院团仙游县莆仙戏鲤声剧团是我省重要的戏曲文化品牌。它曾六度晋京,两次赴台湾、香港演出,并多次在全国各大城市进行巡回演出,获奖无数。它创排的《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剧目名扬大江南北,以陈仁鉴、郑怀兴为首的剧作家在全国戏剧界举足轻重,更因培养出全国首个县级剧团的梅花奖演员王少媛而名闻遐迩。然而,经历了10年的承包管理之后,它一度陷入人才流失、精品欠缺、传承断层等困境。在文化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这些年来,剧团陆续招收了几十名艺校毕业的科班学生,这些“90后”“00后”新生代演员,不仅有演技,更有职业信仰,角儿已慢慢涌现。现在全团每人都有私家车,下乡演出开车当天往返。

2月22日至26日,仙游县莆仙戏鲤声剧团来到仙游县郊尾镇郊尾社区梅洋生产小组演出。2月23日晚,在黄氏宗祠前的乡村戏台下,近200名观众大部分都坐在村干部准备的长条木板凳上,有些搬来了自家的塑料靠背椅甚至皮质老板椅,加座的人不断增多。

1998年出生的黄杰不时用手机录短视频,通过微信发给亲友留念。他调焦、特写、横竖屏切换不亦乐乎,最长的一个拍了3分钟多。“小时候,只要有演戏,我就陪父母过来看。很怀念这种感觉,小时候的乡愁的感觉,戏的内容不是很重要,那种感觉很好。”

在外省经营加油站的黄友平,捐了一天的戏。他老早就想好要捐戏了,“村里民主团结和谐,在外闯荡的村民热衷互助,大家发展越来越好,都有回馈乡梓的情怀”。

仙游县郊尾镇郊尾社区书记黄奕飞说,仙游县莆仙戏鲤声剧团是当地最好也是最贵的剧团,一天两场的戏金4万多元。“上世纪90年代,村里有人在外地开加油站,一个人成功了,就把大家都带出去。现在,80%的村民都在外面做生意,以加油站为主。富起来后,在乡贤的带动下,现在都请鲤声剧团来演出。”他说,村里户籍人口不过600多人,看戏的就有近200人,大家生活富裕了就想要欢欢喜喜过大年的精神气。

今年元旦到元宵,鲤声剧团在农村市场有近40天、近80场的演出量,演出地点遍布莆田方言区,有莆田市涵江区、荔城区,泉州市泉港区,还包括福清市新厝镇与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接壤的几个乡村。

“我们戏金比较高,哪个地方经济好不好,我们最清楚。”黄永志说,这些年,像主营金银珠宝的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主营木材进口的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请他们演戏比较多,有些做民营医院、做瓷砖的村庄也不错,仙游以在外经营加油站的村庄为主。

余韵悠长 彰显戏曲新魅力

2月24日元宵夜,“南国葡萄之乡”宁德市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的陈氏宗祠热闹非凡,里里外外人潮汹涌、人声鼎沸。

宗祠内,戏台两侧的对联“歌舞直将传古事,兼观还自觉今人”在躁动的气氛中,显得格外冷峻。宗祠外,LED大屏正在直播戏台上的演出。听说省属国有院团福建芳华越剧院来演大戏,外村人争先恐后地挤入了这个常住人口不到2000人的小村,上万观众的阵仗,让这个小村盛况空前。

从2月22日至24日,福建芳华越剧院带来了《跪池》《五女拜寿》《唐琬》《何文秀》《天官赐福》《包公赔情》等演出。这已经是他们第四次来象环村了。

那几天,村民陈招旺在义务帮忙维持秩序。“刚好那天晚上没那么忙,我把郑全院长冲刺梅花奖的剧目《唐琬》看完了。她把那种生离死别演得太好了,我真的泪崩。能在村里看到这么天花板级的越剧演出,真的太幸福了。”

象环村村支书陈晓斌介绍,村里1984年开始试种葡萄,2011年至2015年连续获得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2022年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现有种植面积2370亩,年产葡萄大概3000吨。近些年,随着冷链物流的普及,新鲜的象环葡萄最远卖到新疆、香港,甚至走出国门卖到泰国。葡萄种植户年收入15万元的大有人在。

“这次演了三天5场戏,戏金26万元,是我们第四次请来芳华。在芳华的介绍下,南京市越剧院、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建京剧院都来过我们村演出。它们的到来,不仅靠的是村里的实力,也证明了我们村的口碑。”1990年出生的陈晓斌说。

63岁的村民陈寿仁是个老戏迷。“这次演的不仅仅有传统戏,还有新编历史戏、移植戏,有新一辈的两位梅花奖演员,还有好多一级演员。”他说,“前3次芳华来村里演出,我看过老一辈的梅花奖演员王君安和李敏的《盘妻·索妻》《红楼梦》,演得太好了,一整本《红楼梦》我都可以唱下去。”

福建芳华越剧院与象环村的四次牵手,其实也是彼此成长的见证。

2006年,芳华第一次来,演员们两人一组都寄住在村民家,中胡乐手吴婕和二胡乐手周杰妮分配在村民小贵家。“那时郑全院长还很年轻,是第六代演员中最小的。现在,第七代‘90后’演员、第八代‘00后’演员都挑大梁了。”小贵说。

这次来象环,一众芳华演员来到小贵的葡萄园,听着2006年第一次来时才20岁的他讲致富故事,很是惬意,纷纷说要把“象环葡萄推销给更多亲朋好友”。和喜欢戏曲的村民相知相识,新生代演员们不住地说:“象环真好!以后还来!”

“现在的村民越来越懂戏了。他们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服装、化妆、道具,不再仅仅是乐队、舞美、灯光,不再仅仅是喜庆热闹的戏,连城市剧场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戏在这里也大受欢迎。”郑全说。(陈尹荔)

责任编辑:七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