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是渔夫 上岸成诗人
2024-06-20   作者:萧镇平 欧东茵   来源:福建日报

31d2a8f7-f877-48ed-97da-4a4890f6980e.jpg

澳角村三面环海,鸟瞰呈“X”形。 (资料图片)

下海是渔夫,上岸成诗人。

日前,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4年度新发展会员名单,漳州共有4人入选,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的渔民诗人许海钦榜上有名。

澳角是东山岛东南方的一个小渔村。村里文艺创作氛围浓厚,有渔民诗歌创作小组,成员近50人,形成以许海钦、沈舜欣、沈美惜、林华忠等为代表的作家诗人群,佳作不断。

近年来,澳角诗人已正式出版各种诗集12本,形成特色鲜明的渔家文化,被誉为“中国诗歌村”。“澳角诗人群”成为漳州市诗歌界乃至全省诗歌界一个现象级话题。

会打鱼也会写诗

天光云影,海天一色。澳角村,三面环海,风光秀丽。村庄前后,有南北两个月牙形海湾,鸟瞰呈“X”形,澳角村也因此被誉为“行走在大海上的村庄”。

改革开放前期,澳角村是名副其实的穷乡僻壤,是个“三不起”渔村——“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煤油灯点不起”。

勤劳的澳角人紧抓改革开放契机,艰苦奋斗,自建澳角渔港,并发展大型钢质渔船以替代中小型木船,渔业生产得到发展,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近年来,又建设民宿电商一条街,推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与海景民宿、海鲜电商协同发展,实现传统渔业“触网升级”。

“上世纪60年代竹排、70年代大桡船、80年代机排船、90年代木质拖网船,现在是大排量钢质船——从一条船的变化可以看出澳角村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说,目前,全村共有大马力钢质渔船110艘、水产品加工企业38家、海鲜电商110多家、民宿40多家。脱贫致富的澳角渔民,把渔村当景区来打造,拓宽乡村旅游、海上物业等增收渠道,村庄获得“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福建省绿色生态示范村”称号。2023年,村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达1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万元。

“下海能打鱼,上岸能写诗。脱贫致富的澳角渔民也有他们的诗和远方。”林华忠说,10多年来,以许海钦、沈舜欣、沈福加、沈瑞东、沈美惜等为代表的澳角渔民诗人群,个人及团体共出版《看海的人》《澳角的海》《澳角诗集》等诗集共12本,在漳州诗歌界传为佳话,这也是澳角村与其他沿海渔村的最大区别。

澳角诗人群体形成

说起澳角诗人群体,就离不开许海钦。

许海钦是土生土长的澳角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11岁的他刚上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每天扛起船桨,跟着大人们去赶海,任凭海风在脸上刮、烈日在头上照。

“其实,我当时读书经常考第一,但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说起小时候的事,他眼中总有一丝无奈。

虽然离开了校园,每天操桨搏浪于大海上,但许海钦总无法割舍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只要一有时间,就捧起书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澳角,贫穷又落后,许多渔家连煤油灯都点不起,渔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林亚民、沈双又、陈各平、沈福加等是村里的长者,也是村里仅有的有学识的人,其中沈双又写得一手好书法,且能作诗吟诗;沈福加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书生气十足,诗写得有韵味,又能制作盆景花卉。

这几位村里的“老秀才”经常聚集在一起,喝着劣质茶,畅谈文化,写诗作文。未满弱冠之年的许海钦就自发凑上前,帮忙烧水泡茶,成为这个群体中最小的一员。此后,他疯狂汲取知识,将生活生产中的感悟,学习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为了妈妈有钱从粮站买回全家分配的口粮,我要去讨海;为了抽屉里的布票不会过期,我要去讨海;为了我们家的饭桌上都会有一盘鱼,我要去讨海;为了破旧的房子能够翻修,我要去讨海;为了没读书不至于走投无路,我要去讨海……这一年,十六岁!”这是1977年许海钦写下的一首诗《我要去讨海》。

在澳角村的第一代诗人群里,许海钦是年纪最小的一位,长者们对他的影响很大。在往后的岁月里,他一边下海捕鱼,一边疯狂写诗。由于没有笔记本,家里的日历、墙上的年画,成为他的本子,过时的日历和年画都舍不得撕掉,背面可以用来写诗。

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有时想到好词句,他就会马上拿起炉里的木炭,写在船板上,回家后再记录在日历纸上。他将这些写满诗的日历、年画装订成册,藏在瓦房的隔层里。

数十年如一日地写诗,慢慢地,许海钦成为村里公认的诗人。村里的小学生们都把他当作校园外的老师,常常登门求教。在他的影响下,林华忠、沈舜欣、沈美惜等文学爱好者加入新一代的诗人群体。

基于共同的爱好,2005年5月,澳角村成立“渔家诗社”,这是漳州全市第一个村级诗社。目前,诗社共有成员28名,大多数已加入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

“渔家诗社”成员的作品频频在各大报刊上发表,并在各级文学诗歌比赛中获奖,许多作品被传诵。而作为澳角第二代诗人群体中的领跑者,许海钦于2008年正式出版诗集《蓝色血液》,成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诗歌学会副会长、东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澳角诗人群体逐渐引人注目。

让澳角之诗传得更远

澳角诗人群体的成员有村干部、渔民、餐饮从业者、企业老板等,他们都出身澳角渔家,年轻时都扛过船桨下海捕鱼,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大海的眷念,在他们的眼里,澳角就是一首写不完的诗。

“再见了,你奔放不羁的形象,你碧蓝的浪花在她面前,最后一次翻卷怒吼,像是重逢的伤心怨诉,像是思念的声声召唤,你忧郁的喧响,最后一次在她的耳边回旋。她带走了你的形象,带走了你的岩石……”这是沈美惜的《致大海》。52岁的她只有小学文凭,18岁时受许海钦影响开始写诗,现已出版诗集《写诗的时候》《蓝罂粟》,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走,去和一尾鱼相爱。去爱她的波浪和尾纹,去爱她兰花般的呼吸,和躲开猫猫的睡姿,去爱她油滑的身子,以及坚硬的骨刺,或者层层未曾剥削的皮鳞……”这是沈舜欣的《去爱一条鱼》。51岁的他扛过船桨、开过餐馆、卖过烧烤,现为福建省作协会员、漳州市诗歌学会理事,出版过个人诗集。在他的眼里,海边的生活处处富有情调。

“新涨的潮水融调着月光的银浆,敷抹着岸滩的冻疮,藻贝的孢子从游荡的梦中苏醒,把生命的色彩写在礁石上。海燕扑击着从天外飞来,把翅下的万顷碧绸又裁又剪,蝴蝶双双缠住渔姑长辫,跳荡在簇簇的浪花间……”作为第一代澳角诗人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今年已82岁的沈福加老人笔耕不辍。

与此同时,第三代渔家诗人如林一诺、沈丹婷、沈朴坤、陈灵、刘雨慧、沈钰铭等也开始佳作不断,崭露头角。

读到澳角渔家诗人的诗作,漳州市知名作家、诗人文青如是评价:“他们的诗都有海的味道!”

“澳角的海,是一本书,渔人读它,海浪也在读。”在澳角渔家诗人的笔下,澳角的海是那么的深邃并富有诗意,引起全国各地不少知名作家、诗人的关注,他们纷纷前来采风,体验生活,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王蒙,诗人蔡其矫、舒婷、安琪等,还有一些作家、诗人在这里安营扎寨,设立创作基地,寻找创作灵感。

“2019年东山岛澳角渔村元旦诗会”“端午澳角诗会”“东山雅集·福建集诗会”……近年来,澳角村共主办或承办数十场诗会或诗歌活动,使得这里成为福建省诗歌界的“网红地”。

“将优秀的诗词和现代诗推介给孩子们,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和灵感。澳角要将渔夫写诗的传统传承下去。”林华忠说,前年在澳角小学正式成立“小海燕诗社”,“渔家诗社”的许多成员都成为校外辅导老师,他们将培养新一代的渔民诗人,让澳角之诗传得更长远。

责任编辑:曾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