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6月,玳瑁山下,蒜溪水畔,连续多月的雨水浇灌,让信田农业基地连片的禾苗拔节生长。看着眼前的绿色生机,基地负责人林叶熊高兴地说:“这是我梦想的颜色!”
眼下是稻苗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期,也是林叶熊及其团队的农忙季。趁着雨歇,他们要对基地100多亩稻田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我们也赶忙前去体验一把现代农业的“科技范”。
基地仓库大门被缓缓打开,9台大小不一的植保无人机有序排开,简易的铁棚里竟藏着这般高科技,让我们有些吃惊。他们抬出一台提前装满药水的植保无人机放在平坦的田埂上。林叶熊根据多年经验,在手机App上熟练地编辑飞行轨道,设定亩用量、速度、高度、宽幅等参数。他告诉我们:“这台无人机空机重20公斤,可装载25公斤药水。喷洒作业前,我们要对稻田进行测绘,目的是在短时间内捕获大面积农田图像,根据需求精确施用,减少药水和肥料的过量使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准备完毕,林叶熊摁下遥控按钮,机身上的两对大旋桨立即启动,瞬间卷起一阵风,“嗡嗡嗡”地迅速腾空而起,飞向远处。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他的手机界面上显示出稻田的平面图。我们向他申请,体验一把“开飞机”的瘾,他爽快答应。
林叶熊为我们耐心讲解植保无人机的操控技巧和注意事项后,我们开始动手操控。我们左手操控拨轮,右手负责按键,双眼既要看前方无人机作业,又要紧盯手机界面上的行径轨迹,注意力高度集中,以免操作失误。无人机随着我们的指令缓缓上升,绕着稻田飞行几周后,我们渐渐摸出点门道,胆子也稍微放开了些。喷洒作业时,我们看着药水以雾化的形式均匀地喷洒在作物叶面上,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林叶熊和我们算了一笔账:传统人工喷洒,一人一天最多作业5亩,而植保无人机1小时可作业30亩,至少节约30%的农药使用量和40%的水,每亩可降低成本100元左右,一年可服务面积大约10万亩。不仅如此,植保无人机喷洒更加均匀,规模化、标准化作业更高效,防治成本更低,还能减少农药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的污染,具有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等优势。
过去农民要背着药桶在田里打药,腿脚上都是泥,高温下还容易中暑。现在,操控的无人机掠过田间,药液就能喷洒到每一片叶面上。无人机这一酷炫的前沿科技与农业“牵手”,让种地变得如此简单,帮助农民从低效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青春在乡间奔跑,林叶熊从“新农人”变成“兴农人”。当了多年“田保姆”的林叶熊更加坚定现代农业应该往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018年,他成立了莆田市信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拿出营收的30%作为科研资金,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可适用于农业生产的无人机飞行系统;前往江西南昌,参与制定无人机地方标准;运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建设“智慧农机数据运控平台”;架设农事记录仪、土壤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搭建“信田未来农场”可视化平台,全天候实时感知和监测农作物生长……
短短几年,公司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6项软件著作权、17项实用新型专利。他练就了兴农本领,成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明星、福建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他说:“‘新农人’让我找到了逐梦人生的价值,开辟了新天地。”在他身上,有科技从业者的求知与探索,有勇于创新的青春锐气,更有“新农人”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远大理想。
在他的努力下,农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硬核科技走进农田。“体力活”变“技术活”,“靠经验”变“靠数据”,“会种田”变“慧种田”,农业变为一个有趣的行业。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田野上的青春之歌越唱越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