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引入台湾团队提供专业驻村“陪护式”服务
2024-08-30   作者:王凤山 吴洪   来源:福建日报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福建始终牢记殷殷嘱托,在大陆首创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引入台湾团队提供专业驻村“陪护式”服务,探索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助力乡村振兴。

同心同行,筑梦乡野。从2014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到如今建设和美乡村,10年来,越来越多台湾乡建乡创团队参与乡村建设,令一个又一个村庄实现美丽蝶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在新的征程上,闽台乡建乡创如何巩固优势、完善机制,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火热八月,记者带着问题走进乡村寻找答案。

政策引领

乡建乡创成热点

背靠青山,面临大海。走进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可以欣赏闽南红砖古厝的民居特色,也可以走进田间地头感受劳作的乐趣,还可以探访保生大帝信俗背后的闽台渊源……

过去,院前社村民多以种菜为业,但由于种菜收益低,村里留不住人。变化要从2014年说起。那年,台湾乡村规划师李佩珍来到村里。她带领团队成员、当地青年从环境整治入手,再成立合作社,开辟城市菜地,发展陶艺、研学等产业,带动村民致富。

在李佩珍看来,闽台乡建乡创是一种互利共赢、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一方面,福建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社区总体营造”和“地方创生”的理念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福建的好山好水好政策,也让台湾团队跨海来追梦筑梦圆梦。

2014年,福建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闽台乡建乡创模式进入探索期。实践证明,福建的市场大、需求旺、前景好,台湾在乡村建设方面起步早、理念新、经验多,二者携手合作可以发挥出“1+1>2”的作用。

2018年以来,我省从“项目带动、资金补助、培训辅导、交流合作”等方面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闽台乡建乡创融合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开始一步步推广开来,进入试点期、扩面期。

自此,省级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支持100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鼓励台湾团队来闽提供乡建乡创“陪护式”服务,服务期限不少于1年,每月指导服务不少于10天或每年累计不少于100天。

随着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不断走深走实,越来越多台湾优秀团队跨海而来。既借鉴了台湾经验,围绕人、文、地、产、景等要素,开展规划、设计、营销,活化乡村、凝聚人心,同时还结合自身实际,在大陆首创了“两岸建筑师联合驻村计划”和“第三方全程辅导服务模式”。

“90后”台青邱彬平、沈佑优来自一支闽台建筑师合作团队——福州随坪一里。2021年以来,他们在南平金坑乡、大埠岗村、共青村等乡村,与大陆建筑师同吃同住、联合驻村,共同商讨如何将村里的老旧建筑改造成有温度、有历史的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产业,通过文创设计为当地农副产品增加附加值。

“你陪护村庄,我陪护你。”为了让台湾团队尽快进入状态,2019年,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在福州三坊七巷设立了海峡建筑师家园,为台湾建筑师团队提供业务辅导、交流互动、项目承接、申请补助等全程帮扶。

福建青建协秘书长刘炳辉介绍,目前海峡建筑师家园在台北大稻埕设立了联络处,还在福建闽清、永泰、平潭等地布点,建立起了两岸服务网络,累计征集900多个闽台乡建乡创意向项目,帮助台湾团队对接签约。

闽清“梅城印记”是台湾橙翔团队负责人曾芝颖2018年承接的第一个乡建乡创项目。从项目对接到成果展示,刘炳辉都一路陪伴、答疑解惑。在曾芝颖看来,台湾团队与福建青建协都是“陪护者”,台湾团队陪护村庄成长,而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则陪护台湾团队成长。

如今,福建广袤的田野已成为台胞在闽创业就业的热土。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引入152支台湾建筑师和文创团队,567名台湾专才以陪护乡村的形式在闽就业创业,覆盖全省515个村庄、93%以上的县(市、区)。

以点带面

精品样板树新风

长期以来,乡村建设主要抓硬件建设,存在乡村特色不足、公共休闲空间少等问题。

2023年,省住建厅出台《关于以闽台乡建乡创合作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的指导意见》等。在每年补助100个闽台乡建乡创项目基础上,再投入近6000万元补助各地创建一批样板县、样板集镇、样板村,通过打造精品项目,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探索“以人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新路。

自此,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进入深化期。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样板县由全省每年择优选取若干个县(市、区),结合辖区村庄或集镇环境整治、农房建筑风貌提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等,串点连线成片策划生成3个及以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

作为首批样板县,三明市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岩前镇岩前村、乌龙村等9个村先后同台湾乡建乡创团队签订了“陪护式”服务协议。告别大拆大建,倾听村民心声进行微改造、微整治,对既有农房进行适老化、宜居化、民宿化改造,提升乡村宜居质量。

岩前村吕厝片区近60户多为留守老人。台湾跨界自造团队运营长蔡幸爵告诉记者,为了解村民所需,他们走村入户、挨家挨户地开展田野调查,这种以村民为中心、兼顾城乡融合的新思路,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记者看到,在吕厝片区,老人院子的台阶上安装了扶手,卫生间设置了沐浴椅,房间内还铺设了防滑地砖、摆放了适老家具圆角衣柜等,助力解决老人“如厕难、出行难、洗澡难、生活难”的问题。

样板集镇则将集镇环境整治纳入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在罗源县起步镇,台湾隆云团队秉持“公共空间人人享有”的原则,修复闲置老建筑,将其打造成国学馆、儿童公益图书馆、大众茶馆等公共空间。

样板村由九市一区每年从当地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中择优选取若干项目。在泉州德化县美湖镇美湖村,来自闽台两地的乡建乡创人才深入挖掘在地代表性文化——祭樟王民俗,打造了樟树广场、樟树茶室与大樟树民宿,既为举办各类活动提供场地,也让村民内心深处的乡土文化记忆得到更好保留。

通过打造精品样板,全省形成了县、集镇、村三类乡建乡创合作样板体系。点面结合,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在八闽大地上美丽绽放。截至目前,省级财政共计补助4.65亿元,启动了6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23个样板集镇、23个样板村创建,支持了444个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的落地发展。

聚智引才

产学研合力造血

要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在人才造血上下功夫。

位于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的双福村,是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走进双福村,可以观古厝、走古巷,乘画舫、游古村,烹煮茶、品荔枝。厦门南强社造团队是该项目的参与者之一,团队吸纳两岸高校人才,发挥各自作用,努力把“田园变公园、农房变民宿、农品变礼品、离乡变返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应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一批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南强社造团队负责人游玉峰说。

事实上,近年来闽台多所高校聚焦乡建乡创,组织两岸学子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建设。

台湾跨界自造团队成立于2017年,近年来,该团队与两岸多所高校形成合作模式,每年安排50至80名大学生、研究生进入公司,开展项目实训实习,进而引导留驻乡村就业创业。

“这里机会很多,又和我的专业相契合,有广大的舞台让我施展才能。去年参加跨界自造两岸乡建乡创暑期工作营后,我便决定留下来。”来自跨界自造团队的台青吴雅慧是台湾勤益科技大学的毕业生,2023年她参加跨界自造两岸乡建乡创暑期工作营后,就成为“跨界自造”的一员,深耕三明发展。

福州随坪一里创建于2020年,由两岸年轻建筑师、设计师共同组成。近年来,随坪一里推出了“里承计划”,带领两岸高校即将毕业的学子深入乡村,记录乡村故事,传承乡村文化,将毕业设计做在田野上,为乡村振兴提供传承与创造的青春活力。

多管齐下共造血,追梦逐梦有奔头。8月14日,由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主办的闽台乡建乡创两岸高校招聘会在福州举行,10组闽台乡建乡创团队面向台湾青年发布了逾40个岗位,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文创设计、视觉传达等多个领域,吸引了诸多两岸学子的关注。这也是我省首次举办这样的招聘会。

“闽台乡建乡创项目多、政策好、待遇好,希望能来福建施展抱负,在乡村大地上实现我的梦想。”当天,在听完各大团队的介绍后,台湾学子李兆祥认真记下联系方式并提交了简历,对未来满怀憧憬。

“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模式日趋成熟,举办招聘会不仅为两岸高校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闽台乡建乡创构筑了一个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平台。”刘炳辉表示,今后还将持续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不断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10年探索,闽台乡建乡创已成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品牌。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闽台乡建乡创将继续坚持“面”上拓展、“点”上深化,持续从加强金融支持、完善生活保障、提供便捷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台湾团队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闽台乡建乡创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力。

青年学子看改革

在两岸融合发展中书写青春之歌

□蔡烨雯(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学生)

在此次“闽山闽水物华新·全面深化改革的福建实践”青年新闻人联合采访活动中,我走进一个个村庄,看到两岸乡建乡创团队携手合作,为和美乡村建设贡献着青春与智慧。

从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的闽南风情,到三明市三元区岩前村的微改造成效,再到罗源县起步镇对闲置老建筑进行活化利用……一路走来,最让我开心的是村民幸福的笑容,最让我感动的是村民朴实的话语:自从乡建乡创团队来了后,村子变美了,产业发展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

日前,第十二届海峡青年节在福州火热举办,我作为媒体的实习生参与采访。在热烈的讨论中,我深切感受到两岸青年对交流的渴望。他们分享着各自的经验和见解,探讨着如何将更多的创意和活力注入更多领域……两岸青年携手并肩、共同打拼,一起书写着美好未来。

作为青年学子,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机会和台湾青年交流交往交心,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两岸融合发展中书写青春之歌。

责任编辑:明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