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一定要兴,乡村才能振兴。”
“人才一定要先行,乡村才能振兴。”
……
怎么走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多年来,宁德市以念好“山海经”为指引、以建设“样板区”为目标,在这条路上阔步前行,越走越远,打开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以产兴业
“说起下党的茶青,大家都抢着要。”宁德市寿宁县滴水缘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党支部书记、理事长王菊弟笑着说,下党乡“下乡的味道”可视化定制生态茶园有底气产好茶。
在寿宁全县,发力打造的“1+4”优势特色产业,就包含茶产业。当地以打响“寿宁乌茶”品牌为突破口,推动产茶大县向茶业强县跨越发展。
以产兴业,“中国食用菌之都”古田县的模式是“县域工厂化”。目前,当地每个乡镇都有现代化食用菌培育设施,创新打造的光伏菇棚还能同时实现种菇、发电。在全县的10万间菇房中,用于种植银耳的菇房达4万间,其中,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温控智能化菇房,不仅孕育出有机富硒本草银耳等新品种,还能实现恒温、内循环、雾化、灯光等操作的全程自动化。
专注“一业”,古田县已形成涉农贷款50%用于食用菌产业、农民现金收入60%来自食用菌产业、农业人口中70%家庭从事食用菌产供销、农业总产值80%来自食用菌产业的“5678”发展格局,并入选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2023年,全县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255亿元。
温控智能化菇房内的古田银耳。人民网 李唯一摄
“一片叶”变成了“振兴叶”,“银耳花”变成了“致富花”,“大黄鱼”变成了“黄金鱼”……说的就是宁德各地通过“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高质量开发山海资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当前,宁德全市八大特色产业,即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和林竹花卉,成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银耳、大黄鱼、白茶产量分别占全国90%、80%、58%,已是闽东农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以人兴村
宁德市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是纯畲族聚居村,全村仅有218户815人。村庄如何“活起来”“旺起来”?
“人才是很关键的因素,他们不仅带来发展新理念、还带来致富新办法。”猴盾村党支部书记雷美凤介绍,该党支部积极培育“福籽同心”党建品牌,来引领猴盾村畲族乡村人才驿站建设,至今,该驿站已服务畲族乡村创业青年、农业企业、农户等100多人次,完成创业咨询会、农产品直播销售、畲族传统文化培训等活动超50场。
而今,蕉城区林厝服务区开辟了通往猴盾村的“后通道”,从高速口到猴盾村,只需5分钟车程。雷美凤说,交通便利了,游客来到村里感受畲乡风情,给村里带来越来越多的人气,也更有吸引力引才,激发村民更有干劲发展畲茶、佛手、脐橙等种植产业。
林厝服务区。陈青供图
在“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寿宁县的高山晚熟葡萄基地,寿宁县祥瑞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新农人”缪文钦正为高山晚熟葡萄奔忙。如今,寿宁县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达36家,包含国家级专业合作社2家、省级家庭农场3家。这些比其他品种更晚成熟的葡萄,为当地带来超亿元的年产值。
寿宁县创新实施的“新农人”回村工程,让1.3万名在外能人带着资金、技术返乡创业,给乡村注入全新活力。
走好乡村振兴特色路,在宁德全市,以党建引领,“抓人才激活力”已成为一种机制,探索出一条“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奋进之路。
以技促兴
在这条闽东特色乡村振兴路上,宁德进一步做大做强“一县一业”,不仅为农村带来新村民、新思路,还将更多项目、业态、资源导入农村。这当中,还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就是“科学技术赋能”。
当记者来到福鼎市店下镇,映入眼帘的是万亩晚稻田,通过无人机、烘干机、自动灌溉等机械设备,种植户方祖彩不再需要头顶烈日、深入田间,只需启动他的自动化“小伙伴”们,便能轻松种出好“丰”景。
近年来,福鼎市还累计向镇村派驻200余名科技特派员,在“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银发科技人才”等多种服务模式下,把科技服务向基层输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7月末,无人机在店下镇万亩农田施肥。人民网 李唯一摄
在店下镇西侧的柘荣县英山乡,千亩太子参种植户吴国东也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种植太子参20余年的他,只需照看好大棚内的太子参种苗,就能让品质好、产量高的太子参稳定“问世”,不再需要“靠天吃饭”。经过多年县域农家太子参种质资源圃筛选,福建天人药业有限公司还打造太子参植物工厂,实现太子参脱毒苗规模化生产,在该公司的组培接种中心,一天可以接种2000多罐太子参种苗。
柘荣县的太子参植物工厂。人民网 李唯一摄
以产富民
一个清晨,记者来到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的办公室,发现门敞开着,却不见陈孝镇的踪影。
“不好意思,稍等,我还要再忙一下。”不一会儿,只见陈孝镇大步流星地走过来,手中的电话还没挂断。
几通电话毕,陈孝镇转向记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来的人多了,需求也多了,我得做好服务。”
曾经的龙潭村,资源匮乏、交通不便、人口流失,2017年之前是福建省级贫困村。如今的龙潭村,却是吸引游客争先打卡的“网红村”,人口回流,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奔向致富路。是为何?
“因为我们尝试了许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把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努力都做到点上了。”陈孝镇说。
多年前,陈孝镇返乡,投身到乡村振兴一线,忙碌是他的常态。“村里发展好了,再忙也开心。”他回忆,2018年底,经过改装破旧的老房屋,龙潭村第一家民宿正式营业;2022年底,村里的民宿发展到23家;如今,民宿数量已经接近70家,旅游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作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龙潭村以古村落为平台,形成文创、休闲、康养等丰富的文旅业态,正是陈孝镇说的“点”。随着龙潭村文旅品牌的辨识度不断提升,这里已成为许多游客“心向往之”的“诗和远方”。实现“村财村民双增收”,也水到渠成。
离龙潭村不远的四坪村,同样掀起一股“清流”。曾经偏远的“空心村”,有了“文创+农创”的业态创新,古村获“新生”,焕发新活力。
四坪村。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在寿宁县下党乡,旧貌换新颜,硒锌康养旅游也兴起,当地在“统一端口、统一管理、统一价格、统一排房”四统一的工作机制下,发展民宿专业合作社9家,刮起“文创民宿”新风,人气更旺了,村民腰包也鼓了。
下党乡围绕地方旅游资源优势,民宿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人民网记者 兰志飞摄
“不论在屏南、还是在寿宁,抓住时下符合大众文旅新需求等窗口发力,在乡村开启‘共创共富’的创新机制,让乡村从‘流人’转变为‘留人’。”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分析,鼓励“外来力量”与村集体经济等构建利益共同体并联合创业,通过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既把产业留在县域,也进一步夯实并拓展乡村在就业创业中的潜在空间。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从脱贫攻坚到走出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精彩蝶变,宁德市一以贯之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7%。通过发展八大特色产业,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发展茶产业走上致富路,30多万人因种植食用菌鼓起了腰包……
“一业兴、百姓富”。以产富民,“共创共富”模式则成为宁德八大特色产业富民的强有力补充,助推乡村振兴迈出迭代升级步伐。